1.坐商思维、理念滞后
改革开放40多年的今天,中国几乎所有行业已经完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甚至可以说消费者主权时代已经来临,餐饮业也不例外,结构性过剩凸显。遍地都是餐厅,消费者已经不是考虑有没有吃饭的地方,而是找哪家餐厅的菜好吃、有特色,哪家餐厅环境好、氛围好,哪家餐厅服务好、体验好。然而,很多传统餐饮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些扑面而来的行业变化,依然抱着老旧思想坐等顾客上门,或者小富即安、不思进取。
这种坐商思维惰性主要表现在对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新的营销经营理念及方式敏感性低、反应迟缓、缺乏主动变革的危机意识,依然温水煮青蛙。同时,“好汉仍提当年勇”,惯用过去的经验思维考虑问题,认为自己这么多年积累了一大批所谓的忠实顾客,不愁没生意,缺乏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的现代营销理念,和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力,更不知道消费者是需要挖掘与引导、需要沟通与互动、需要维护与关怀、需要企业主动出击。
与之相反,现在的消费者,特别是成为餐饮消费主力的80后、90后,对于餐厅的菜品品质与特色、环境与氛围、服务与体验、营销策略手段等越来越挑剔,越来越喜新厌旧,忠诚度越来越低。加之消费者每天面对成百上千条的信息轰炸,新品牌、新菜品、新吃法、新体验层出不穷。吃老本,固守“正宗”,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变化,缺乏创新意识的餐饮品牌,不在菜品、服务、体验、顾客关系上下功夫,不主动接近消费者,不做市场和营销的餐厅,结果只有一个——逐渐被市场淘汰,被竞争对手吃掉。
老字号之殇
据相关数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至少有16000家老字号,时至今日,不少老字号破产。目前,全国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仅剩1129家。而在这1129家老字号中,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占比只有20%~30%,多数老字号经营情况欠佳。面对着极大的生存压力,不少老字号都在苦苦支撑,甚至有些处于“僵尸”状态,空有品牌,已无商品面市,即将成为“昨日黄花”。以陕西省为例,据了解,全省共有20多个老字号品牌,可目前开店营业的只有半数,其他品牌招牌虽然仍在,却难开新店,西安某个老字号半年就亏损了500多万元。经营模式落后、服务不到位、支付手段单一、口味差、价格贵……在消费观念更迭、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互联网餐饮“走俏”的多重挤压下,老字号越发显“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