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资本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以小钱搏大钱的投融资战略,被称为围点求援。创业者先投入少量种子资金,例如一百万,打造一个项目的试点,如果是产品,就开发出第一批样品;如果是工程,就做出第一个样板工程,如果是连锁营销网络,就打造出第一个旗舰店来。试点工程的成功标志是把商业模式总结出来,而商业模式成熟的最重要标准有两点:第一是自己可以顺利地复制自己,第二是别人不能轻易地复制你。
具备这两点之后,融资的条件就成熟了。你可以给自己的企业估值一个亿,拿出10%的股权就可以融资一千万元,然后就拿着别人投资的一千万去拓展市场。拓展市场的过程就是把你的样板工程在社会上进行批量化复制。把一个样板工程,复制成几十个工程;把一个旗舰店,复制成几百个加盟店;把一个样品,复制成几万个产品。所谓围点求援,就是用自己的小钱打造样板工程,用别人的大钱去开拓市场,用四两拨千斤。
也许有很多习惯于产品思维的企业家不买这笔账,他们会说,太黑了吧?你才投一百万,就占百分之九十的股份,而我投一千万只占百分之十,凭什么?
凭什么?凭的就是风险的杠杆。资本市场上有一条基本的分配规则: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也就是说,你冒的风险越大,相应获得的收益就应该越多;相反,你要是不想冒更大的风险,就必须接受较小的收益。
创业者虽然只投了一百万,但是他们在围点并探索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冒了巨大的风险,把所有不确定的因素变成了确定的可复制的模式,就凭这点就应该获得利益的大头;而后来的投资人虽然投了十倍的资金,但是这些钱只是用来复制已经被证明成功了的模式,不确定性已经被前面那一百万资金解决了,他们无须再冒风险了,因此只能获得利益的小头。
这个分配原则说明:风险是值钱的,也可以拿来卖钱。所以你有必要把它装进历史的黑箱,化作你企业市值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