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的三个层次

上述的需求定义,分别代表了需求的三个层次,如图6-1所示.

​ 问题;

​ 特性:产品卖点;

​ 系统需求。

图6-1 需求的三个层次

(一)问题

需求来源于客户要解决的问题,问题是期望和现状之间的差距:预期高于现状,客户不满于现状,希望改变,甚至会有明确的改进预期;预期等于现状,客户安于现状,对变化表现不积极;预期低于现状,客户知足常乐,抗拒变化。因此,需求与客户的期望和对现状的感知相关。

从商业角度看,并非客户的所有问题都需要解决,只有当解决这些问题后,能够给企业带来商业利益,企业才有动力去解决。同时,对客户而言,要有相应的支付能力。

(二)产品/系统特性

产品就是解决客户问题的方案,但是,是否解决了问题,有支付能力的客户就一定会买呢?客户购买产品的理由,也就是产品的卖点是什么?对客户而言买点是什么?吸引客户购买的不是产品本身,甚至也不是产品是否具备某种功能,而是产品实现这些功能的程度,也就是通常说的“卖点”。

(三)产品/系统需求

需求的第三个层次才是对产品本身的狭义的需求,也就是把产品作为一个黑盒的要求,称之为系统需求,分为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不同的产品概念和方案,对应了不同的特性和系统需求。

在需求的这三个层次之间还必须建立起跟踪关系,可以使用FAB模型。什么是FAB模型呢?功能优势(Feature-Advantage-Benefit,FAB)是一个过程,可以帮助你弄清楚每种产品的功能对客户意味着什么,从而使你能够解决他们的顾虑、愿望和需求:

​ 功能:首先列出产品的功能,如不锈钢作为刀的材料;

​ 产品特性:然后考虑它创造了什么优势,如不易腐蚀;

​ 客户问题:最后将其转化为实际收益,你不需要每年都购买新刀。

系统需求实现后必须能提供某种功能或能力,帮助形成产品的特性,也就是产品的卖点或客户的购买理由,并最终解决客户的问题。

(四)需求的基本原则

​ 必要性:实现业务和产品目标的必要条件;

​ 具体:详细列出其起源和目的,可追溯根源;

​ 可理解:写得很清楚、很明确;

​ 准确:充分详细说明有关最终用户的挑战或需求的信息;

​ 可行性:研究并证明既有用又可实现;

​ 可测试:能够通过用户接受性测试或其他标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