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为什么用道德来绑架年轻员工的做法不再有效?
当人的智慧成为企业创造商业利润的最主要资源之后,关于如何用人的判断陈述就不绝于耳:“忠诚大于能力”、“人品胜于一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疑人也要用”…….
这些“听上去非常有道理”的观点深刻地影响着企业高层的用人思维,但却毫无依据可言。什么叫“忠诚”?是能够直言不讳,敢于指出领导错误的人为忠诚?还是唯领导“马首是瞻、指鹿为马”的人是忠诚?
此外,所谓忠诚,不可量化。你不能要求每人每天给领导提三条不同意见,就视为忠诚,今天没有,或者某天有四条不同意见,就是不忠-忠于不忠的判断,非常主观,完全依赖领导人的见识和风格乃至格局而定。
至于人品,就更难衡量。什么样的人人品好?什么样的人人品不好?没有较长时间的接触以及经过重大事件的考验,根本无法得出结论。为了确保自己的正直,在关键时刻放弃公司利益视为人品高尚?还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暂时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达成目的可称之为人品高尚?互联网搜集用户数据隐私为公司牟利,授意或默许的创始人的人品是好,还是不好?比如,2018年,Facebook被爆利用客户隐私数据牟利。
一些公司为了合规而放弃创业机会,后来被竞争对手反超,又如何定义?易到用车是国内最早从事共享出行商业模式的公司,却为了等待主管部门的合规审批,错过机遇,被对手滴滴反超。一位优秀的人才,到底是该跟着毫无建树的老板一直“卖糖水”式的明珠暗投,以示忠诚和人品极佳;还是跟着极有创造力的老板去“改变世界”?要如何选择,才算忠诚、人品好?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很难把握。用人当然不该怀疑,但某些人就是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你不怀疑他,就是昏庸,对破坏事件熟视无睹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伤害。疑人不用,之所以是疑人,只是在“你眼中”这个人的行为十分可疑,换个人,也许就能看出这个“可疑之人”做法的合理性。所以,马云在某次演讲中说,疑人也要用,要谨慎着用。既然如此,那就不能用人不疑。你本来就怀疑某人会做出有损企业利益的事情来,还要完全不怀疑他,这实在是有违人性和客观事实。
其实,以上这些说法都是狭隘道德观谬误,实乃用人的最大禁忌。各种说法之间互相矛盾,单一的观点中,也包含互相矛盾的冲突。企业创始人团队如果依据这些标准来选择人才,十有八九都会“人财两空”。
这也是用人的难处。这意味着:你不能因为某人很忠诚而忽略他能力的缺陷,直到公司蒙受巨大损失时,才发现单一的忠诚是“毒药”;你也不能只看人的能力,一个能力强的人,只想为自己谋私利,他的危害性远远大于平庸的人;更不能以人品下定论,人品的概念基于不同的立场,立场不同,人们的做法就会不同。至于怀疑不怀疑,就更加是无稽之谈。你怀疑的,也许是有效的办法;你笃信的,没准儿是错误的。
究竟该如何用好人、用对人,不是以偏执狭隘的道德观来定义的,而是需要更复杂细致的思考以及决策,需要观察对方是否具有符合标准的“学习力”、“思考力”来做出判断。
至于到底该如何做出选择,很难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标准。每个公司、每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所处环境都不同。但无论如何,单单凭据偏执狭隘的道德观来做出用人的决策,是错误和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