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对相关利益方的掌控力度

HR高管要注意构建组织对相关利益方人员的掌控机制,形成一定的掌控力度,即公司对不同关键业务阶段团队的掌控力度。比如对Y企业而言,对销售、交付、回款团队的掌控力度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对财务、人力资源团队的掌控力度。

如果公司不能对相关利益方进行有效的管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掌控力度会越来越弱,最终会导致公司难以掌控全局或某个局部,使公司进入积重难返的局面。

某个连锁企业的分店中,店总及核心管理层都是有股份的,算是一个“小老板”。这些“小老板”在创业初期阶段很有激情与动力,但到了一定阶段,初期的激励效果消失,时间越长,惰性越大,“小老板”们躺在功劳簿上“吃旧粮”,进入一种难以驱动的“疲态”,导致总部在对分店下达任务时,执行力大打折扣,难以掌控与再驱动。

HR高管要帮助CEO在一开始就设计好内部组织的掌控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如果一开始没设计好,后面再纠正就比较困难。

某集团企业对内部各子公司不断免费输送中高端,甚至低端人才,导致集团总部的招聘人员、招聘费用剧增,再改变向子公司收费的模式就难上加难了。

林枫也看到过,有的企业由于组织内某高管“一权独大”,导致公司无法管控,领导滥用权力,大幅任用亲信,经营持续倒退,回天乏力。

所以,HR高管要帮助CEO建立公司合理的治理结构,特别是高层利益格局与利益结构,构建对权力的制约机制,避免由于某些角色权力过大而失控,这时候对公司高层进行适当的权力平衡是很重要的。权力一定是需要制约的,这也是保护掌权者的一种方式,适当地对组织权力进行重新再分配,达到权力平衡的最佳局面,从而长远维持组织的稳定与发展。因为权力的失衡一定会对组织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组织之船倾覆。

华为很注重放权,同时一定要同步有权力制约,任正非曾在内部讲话中提到:“既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权力下放,同时也要有相应严格的制度制约。企业发展壮大要求权力进行不断地再分配,要不断地下放,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资源去充分利用,但是如果对下放的资源不实施制约,任其放纵自流,就会产生腐败。权力既要下放又要制约,这是一个辩证的矛盾。虽然权力在下放过程中被某些不道德的人利用犯了错误,但权力仍要继续下放,要相信绝大多数干部的品质是好的。高薪不能养廉,要靠制度养廉。如果员工假积极一辈子,就是真积极。所谓假积极就是因为制度制约了他。虽然在制定流程过程中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但是如果不采取这种权力下放再制约的推动,我们就永远建立不起有效的管理体系。”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掌控对于领导者与管理者工作有利的一面。作为领导者与管理者,对自身团队有一定的掌控力、对所处局面有一定的掌控力是必需的,缺少掌控力无法有效产出业绩、绩效。

HR高管对HR自身团队、在自身工作范围内首先要具有掌控力,能够掌控全局,适应并驾驭变化的局势,控制全局,进而领导全局。也就是说,一定要做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这样才是成功的领导者。

掌控,顾名思义,即为掌握、控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持、控制,能够预测和了解事物,并决定其结果。掌握对象并使其不任意活动或者超出一定的范围,使其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

掌控力即能够控制目标对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对事物的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过程的一种把握。它是一种内在驱动力,潜藏在每个人的身上,它是“个人能量”。

对于企业来说,掌控力就是领导者、管理者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于下属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以纠正各种偏差的一种能力。其中,还包括对资金、市场、消费者的掌控,对事业格局的规划,对权力的运用,找准团队核心的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对全局的把握,使其时刻处于自己的控制中。

当你能够成功掌控时,此时所拥有的掌控力可以使你顺利地完成手头的工作,让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灵活而富有主动性。

掌控力对于领导者来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是领导者把握中心、驾驭全局的重要体现。做好领导者,首先要做好一个掌控者。

而掌控始于规划,这是掌控的前提条件,也就是通过控制关键因素来控制全局,一个领导者的主要责任是确立目标,选择战略和进行重大决策。

掌控全局者具体如何履行职责、承担责任,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没有统一、不变的方法与手段。但最重要、最关键、最可贵的,在于具有良好的判断力与规划力,随时随地都明白自己究竟应该懂什么、会什么、做什么,凡事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本能判断与反应,化解难题。一个不能很好地判断局势、规划全局的领导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无法积极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使其合理地发挥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