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
君主权势小,臣下权势重,国家可能会灭亡。这是君臣关系以力量为后盾,力量逆转,则关系危矣。集团型企业存在类似的道理。
2) 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
君主忽视法制禁令而致力于权谋,荒怠国内政事而依赖外国的外交支援,国家可能会灭亡。法为体,谋为用,舍法而用谋,是投机之途,而非长久治国之策。企业经营管理亦然,围绕企业业务要建立结构化的制度、流程,才是稳定、长久之策。另,企业家只跑业务、跑关系,荒怠企业内部管理,也是不可取的。
3)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内困者,可亡也。
群臣都从事私学活动,弟子们喜欢华而不实的玄谈,商人把财富转移到国外,老百姓尚武私斗,国家可能会灭亡。实干兴邦,主流社会崇尚务虚时,国家很危险;商人因为不信任国家,把财富转移到国外,而老百姓喜好斗勇斗狠,这个国家就没什么希望了,很可能灭亡。对企业管理而言,也要让干部都聚焦在业务上,不能让企业养成虚学玄谈之风。
4) 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
君主穷奢极欲,加重对百姓盘剥,国家可能会灭亡。按君主意志之处的花费都是大费用,掏空国库是分分钟的事,然后就是加重税赋,这又进一步恶化国家经济。不正当的花费惹来的民怨,加上经济萧条,这样的国家可能会灭亡。企业也一样,老板为个人享受或虚名或不切实际的欲望而乱花费、乱投资,就会极大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员工抱怨,让企业处于危险中。
5) 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
君主好迷信,国家可能会灭亡。一迷信,什么荒唐事都会出来,焉能不危?企业亦然、家庭亦然。
6) 听以爵不以众言参验,用一人为门户者,可亡也。
听取意见只根据官爵的高低而不依靠多方意见相互参验,只通过一个人上下沟通,国家可能会灭亡。人们立场不同、品德不同,多听并相互参验则不易被蒙蔽。若只听高管的,从其立场言易有遮瞒,甚者有讨好、未奸夹杂其中,君主很容易被蒙蔽。当君主就靠一个“通信员”和下面沟通时,很容易养奸,无奸亦易养奸。明朝在宣总之后,皇帝和内阁沟通主要依靠掌印太监,于是王振、刘瑾、冯宝、魏忠贤等权阉不绝。企业也存在这种情况,老板如果只听几个高管的意见,过多依靠总裁办主任进行上下沟通,就很容易被蒙蔽,也很容易养奸。
7) 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者,可亡也。
官职可以依靠权势取得,爵禄可用用钱财买到时,国家可能会灭亡。为什么?人才入口通道溃烂之后,庸奸贪蠢之徒充斥,近亲繁殖泛滥,劣币驱逐良币的风气必成,国家焉能不危?企业亦然。凡一组织以人才为本,当人才进入机制溃败之后,组织溃败是迟早的事。
8) 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君主办事拖拖拉拉没有成效,优柔寡断,好坏是非没有决断,国家可能会灭亡。领导者若如此则威失奸兴,属下异心迭起,纷争内耗,焉能不威?
9) 饕贪而无厌,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贪心太大不知满足,追求财利贪图获取,国家可能会灭亡。如此君主,则内劳民而外得罪诸侯,必威。对企业而言,这样的老板对内会层进式重压员工、克扣薪酬,对外紧逼供应商,同时又会以投机心态赌博式投资冒险,能不危殆?
10) 喜淫辞而不周于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喜欢浮夸的言辞而不考虑是否合乎国法,爱好漂亮的说辞而不求实用,沉溺于华丽的文采而不管它的供销,国家可能会灭亡。最关键的原因是君主独一无二的垂范效应,上有所好,下有所投,蔚然成风时,人皆不务实务而用心于美辞,国无正业,焉能不危?中国企业老板这个群体,多数是过于追求短期功利的,不过好浮夸言辞的老板也有。
11) 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语者,可亡也。
君主不持重而好轻易表露情感,机密泄露而不加掩藏,不能周密行事而将臣子的进言互相透露,国家可能会危亡。君不密则失臣,此其一;轻浮无威,则会被臣下反领导,此其二。人群本是博弈关系,此退则彼进,领导者无威时,则下属奸乱,各谋私曲、拉帮抵牾。
12) 狠刚而不和,愎谏而好胜,不顾社稷而轻为自信者,可亡也。
君主若刚愎自用、凶狠暴戾、自以为是,国家可能会灭亡。刚愎则听不进意见,一意孤行,其行冒进,而众心不服,必危。
13) 恃交援而简近邻,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国者,可亡也。
仗着强大诸侯国的外交援助而轻慢邻国,国家可能会灭亡。猖狂、肤浅、不自知,其亡可待。企业在与供应链上的伙伴互动时,也可能有次不智的行为,比如仰仗大客户而欺瞒其它客户,仰仗大供应商而轻慢其它供应商,当戒之。
14) 羁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
寄寓在国内的外国游士,把大量钱财存放到国外,他们还能在国家的上面刺探机密,在下面干预民众的事情,国家可能会灭亡。
15) 民信其相,下不能其上,主爱信之而弗能废者,可亡也。
民众信任宰相,而不能接触到君主,君主宠爱宰相而不能废弃他,国家可能会灭亡。代理人的权威超过授权人时,显然是有危机的。
16) 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各问举错,羁旅起贵以陵故常者,可亡也。
国内的杰出人才不任用,而取追求国外的士人,不按功劳进行考核,而喜欢根据名声来任免,流寓的游士起用到尊贵的位置而超越了旧人,国家可能会灭亡。由这个问题很自然会想到企业空降职业经理人的做法,严格讲没有绝对的化的对错,要因人而异。若空降的真是大才,有何不可用?秦之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皆是外国客士,乐毅乃赵人,燕王用之而几亡强齐。但韩非子提出这个问题亦有其价值,一是如果外部人才并超常处,位禄却远高于旧人,那么肯定会影响内部情绪;二是选人走眼,仅以名声口碑用人,并不真才实学,用之高位,负面效用就很大了;三是空降人才的存活问题,空降人才存活不易,对其个人适应能力的考察和领导支持特别重要,存活不了,瞎折腾一通,自是有害无益。
17) 轻其适正,庶子称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
轻视嫡长子,使庶子和他抗衡,太子还没有确定而君主就去世了,国家可能会灭亡。以现代人观点,认为嫡庶制、长幼制是很落后的观念,但此一时彼一时,在古代这种制度也是摸索出来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继承权的纷争。通俗讲,就是建立一种规则(尽管这种规则有很多问题),避免内耗,而让庶子和嫡子并立,隐患就非常大。事实上,在韩非子身前身后这样的事例有很多,郑庄公克段于鄢的故事,就是庄公他妈偏爱幼子,欲以幼子代长子导致的;赵武灵王先废长子立幼子,继而又像裂国让两个儿子皆王,才导致自己最后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刘邦曾想用宠爱的戚姬的儿子刘如意取代太子刘盈,未成,才惹得吕后在刘邦死后残杀戚姬、毒死刘如意;李渊给次子李世民的封赏待遇堪比太子李建成,才有玄武门之变。康熙帝废太子不立新,才有著名的“九子夺嫡”发生。现代企业的继承权问题相对好一些了,因为有了股权这种现代性手段,不过香港霍家、澳门何家的豪门争产依旧会发生。
18) 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
君主狂妄自大而不知悔悟,国家混乱而自我感觉良好,不能正确估量自身实力而轻视敌对的邻国,国家可能会灭亡。简单讲,自我感觉良好,有唯我独尊的感觉,缺乏危机感,是很危险的。中国的企业因老板这种心态而消亡的不少,老板缺乏底蕴,一朝得意忘乎所以,逆耳的话一句听不进去,“长他人威风,灭自己锐气”的话听不进去,陷入险境而不知,然后“最后一根稻草”如期而至,结束。华为老板在这方面表现就特别好,喜欢在企业内部“自我诅咒”,华为迟早要死掉,我们要艰苦奋斗、如履薄冰,尽量多活几年。所以华为一直还不错。
19)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国家弱小而不以卑恭处事,力量薄弱而不畏强敌,无礼貌而取侮辱强大的邻国,贪婪固执而不善于外交,国家可能会灭亡。作为个人如果有这种“性格”,自己作自己但,倒也合乎天理。但如果作为一国君主这种“性格”,自己作国人但,就是这个国家的罪人了。
20) 太子已置,而娶于强敌以为后妻,则太子危,如是,则群臣易虑者,可亡也。
太子已经确立,君主却又娶强大敌国的女子作为正妻,太子的地位就会危险,这样一来群臣就会疑虑或者变心,国家可能会因此灭亡。政治联姻也要走综合分析其利弊,弊大于利时,就是危险的举措。
21) 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
胆小怕事而不敢坚持己见,问题早已发现而没有决心去解决,知道可以怎样做,但决定了又不敢去做的,可能灭亡。优柔寡断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是致命的,俗话说的好,“这种性格不适合干这行”。
22) 出君在外而国更置,质太子未反而君易子,如是则国摧;国摧者,可亡也。
君主出国在外而国内另立君主,做人质的太子没有回国而君主又另立太子,这样国人就有二心;国人有二心的,可能灭亡。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是基本规则。后世王朝很少犯这种错误,除非是谋反。
23) 挫辱大臣而狎其身,刑戮小民而逆其使,怀怒思耻而专习则贼生,贼生者,可亡也。
折磨污辱了大臣而又亲呢他,惩罚了小民而又反常地使用他,这些人心怀不满,不忘耻辱,而君主又和他们特别亲近,那么劫杀事件就会产生,劫杀事件产生的,可能灭亡。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沉溺自我、不谙人情。
24) 大臣两重,父兄众强,内党外援以争事势者,可亡也。
两个大臣同时得到重用,君主亲戚人多势强,内结党羽外借交援来争权势的,可能灭亡。有两用能驾驭的,有两用不能驾驭的,前者可以找一种平衡,后者则是自我削弱、自我架空的行为。晋文公后晋国政权即为六卿把控,卿家逐步做大,公室逐步羸弱,直到三家分晋,就是应了这一条。
25) 婢妾之言听,爱玩之智用,外内悲惋而数行不法者,可亡也。
听信婢妄的谗言,使用近臣的计谋,内外悲愤而一再干违法之事的,可能灭亡。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君主把自己圈在了一个很小的世界,自己以为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实因为身边都是佞臣、小人臣,其施政不免荒唐,而外面世界的信息他又不能及时掌握。这种君主一般都伴随着某方面的过度贪嗜,沉溺其中。后世明武宗的一生就有点这个意思,每日和宫廷内的“八虎”内侍混在一块,荒唐施政,幸好明朝整体尚强健,未直接遗留大祸。企业老板也有可能做出这种性质的事,只和几个亲近的人混在一起“指点江山”、决定公司重大事情,但是因为信息渠道封闭,所议事的人短浅狭隘,从而陷公司于危机中。
26) 简侮大臣,无礼父兄,劳苦百姓,杀戮不辜者,可亡也。
简慢凌侮大臣,不知尊敬亲戚,劳累百姓,杀戮无辜的,可能灭亡。基本人品都有问题的君主,其下场可想而知。
27) 好以智矫法,时以行杂公,法禁变易,号令数下者,可亡也。
君主好用智巧改变法制,常用私行扰乱公事,法令不断改变,号令前后矛盾的,可能灭亡。弃法用术是自乱之途,得意于一时一事之成,而无视全局性、结构化秩序的溃乱。
28) 无地固,城郭恶,无畜积,财物寡,无守战之备而轻攻伐者,可亡也。
地形不险要,城墙不坚固,国家无积蓄,财物贫乏,没有防守和打仗的准备却轻易去进攻别国的,可能灭亡。对企业而言,就是自不量力的盲目扩张,因这种做法把公司拖死的案例不在少数。
29) 种类不寿,主数即世,婴兒为君,大臣专制,树羁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
王族短命,君主接连去世,小孩子当了国君,大臣专权,扶植外来游士作为党羽,经常割地来换取外援的,可能灭亡。后世曹魏被司马氏所篡,就属于这个情况,倘若曹丕、曹叡不那么短寿,司马氏不会有机会。
30) 太子尊显,徒属众强,多大国之交,而威势蚤具者,可亡也。
太子尊贵显赫,党徒人多势强,与许多大国交往密切,而个人威势过早具备的,可能灭亡。这个说法的出发角度更多是从君主个人而言的。事实上历代帝王都比较防范太子势大,我认为更多还是私欲使然。
31) 变褊而心急,轻疾而易动发,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
性情偏激而急躁,轻率而容易冲动,积忿易怒而不思前顾后的,可能灭亡。“李逵”式的领导,很显然容易把组织带到沟里去。
32) 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教而轻战攻者,可亡也。
君主容易发怒而喜欢打仗,放松农耕而不注重军事的,可能灭亡。这种君主属于不着调的君主,像看不懂棋局的棋手,只知吃子,不知蓄力,看不了三步棋,如何下棋?
33) 贵臣相妒,大臣隆盛,外藉敌国,内困百姓,以攻怨雠,而人主弗诛者,可亡也。
贵臣互相嫉妒,大臣权重势盛,在外凭借敌国,在内困扰百姓,以便攻击冤家对头,而君主不诛戮他们的,可能灭亡。权臣之间博弈超出底线,君主不制止,就像任由两个人在自己家客厅打架,最后会把自己的家给拆掉。所以,领导者不可有“坐山观虎斗”的心态,那争斗所耗费、所毁坏的都是你的家业。
34) 君不肖而侧室贤,太子轻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则国躁;国躁者,可亡也。
君主无能而他的兄弟贤能,太子势轻而庶子势强,官吏软弱而百姓不服管教,这样的话国家就会动荡不安;国家动荡不安,可能灭亡。
35) 藏恕而弗发,悬罪而弗诛,使群臣阴赠而愈忧惧,而久未可知者,可亡也。
君主怀恨而不发作,搁置罪犯而迟迟不动刑,使群臣暗中憎恨而更加忧惧,因而长期不知结果如何的,可能灭亡。“另外一只鞋子迟迟不落地”,等鞋子的人焦虑不安,积久会冒险。
36) 出军命将太重,边地任守太尊,专制擅命,径为而无所请者,可亡也。
带兵在外的统帅权势太大,驻守边疆的长官地位太高,独断专行,直接处事而不请示报告的,可能灭亡。从唐朝的安史之乱,一直到赵匡胤建立宋朝这段历史,一直上演的就是韩非子说的这个情况。企业对重要业务口、重要分子公司也应该保持警惕,做好必要的内控。
37) 后妻淫乱,主母畜秽,外内混通,男女无别,是谓两主;两主者,可亡也。
妻子淫乱,太后养奸,内外混杂串通,男女没有分别,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权力中心;形成两个权力中心的,可能灭亡。
38) 后妻贱而婢妾贵,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轻而典谒重,如此则内外乖;内外乖者,可亡也。
正妻贱而婢妾贵,太子卑而庶子尊,执政大臣轻而通报官吏重,这样就会内外乖戾;内外乖戾的,可能灭亡。组织人员安排,名实要相符,名实不副,有名者抱怨,有实者企上,致乱之道。
39) 大臣甚贵,偏党众强,壅塞主断而重擅国者,可亡也。
大臣非常显贵,私党人多势强,封锁君主决定而又独揽国政的,可能灭亡。
40) 私门之官用,马府之世绌,乡曲之善举者,官职之劳废,贵私行而贱公功者,可亡也。
豪门贵族的家臣被任用,历代从军的功臣却被排斥,偏僻乡村里有善名的人得到选拔,在职官员的功劳反被抹杀,推崇私行而轻视公功的,可能灭亡。任人以功、以贤,人心才能服,才有激励动力;违背这个做法,“亚当斯公平理论”就会发生作用(当人们感觉到不公平时,会通过消极怠工保持心理平衡)。
41) 公家虚而大臣实,正户贫而寄寓富,耕战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
国家空虚而大臣殷实,常住户贫穷而客居者富裕,农民战士困顿,而工商业者得利的,可能灭亡。任何一个组织都有本体性成员,组织价值主要由本体性成员做出,本体性成员的基本利益不能得到保证,组织就是危殆的。
42) 见大利而不趋,闻祸端而不备,浅薄于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
看到根本利益不去追求,知道祸乱的苗头不加戒备,带兵打仗的事懂得很少,而致力于用仁义粉饰自己的,可能灭亡。这个道理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43) 不为人主之孝,而慕瓜夫之孝,不顾社稷之利,而听主母之令,女子用国,刑馀用事者,可亡也。
不遵行君主的孝道,而仰慕一般人的孝道,不顾国家利益,而听从母后命令,女人当国,宦官掌权的,可能灭亡。韩非子真有先见之明,汉惠帝刘盈与吕后关系是其中一例,唐高宗移权武则天是一例,东汉中后期诸帝用宦官掌权皆此例,明朝英宗用王振、武宗用刘瑾、熹总用魏忠贤皆此例。如此说并非全是偏见,有其时代文化的内在道理。
44) 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亡也。
夸夸其谈而不合法令,头脑聪明而缺乏策略,君主多才多艺而不按法度办事的,可能灭亡。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各用自己一生和整个王朝来验证韩非子说的这个道理。
45) 亲臣进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而贤良伏,无功贵而劳苦贱,如是则下怨;下怨者,可亡也。
近臣得到进用而故臣却被辞退,无能得以重用而贤良却被埋没,无功的人地位显贵而劳苦的人地位卑下,这样臣民就要怨恨;臣民怨恨的,可能灭亡。
46) 父兄大臣禄秩过功,章服侵等,宫室供养大侈,而人主弗禁,则臣心无穷,臣心无穷者,可亡也。
父兄大臣的俸禄等级超过他们的功劳,旗帜车服超过规定的等级,宫室的供养太奢侈,而君主不加禁止,臣下的欲望就没有止境;臣下欲望没有止境的,可能灭亡。家族企业的薪酬制度应当借鉴这一条。
47) 公胥公孙与民同门,暴慠其邻者,可亡也。
王亲国戚和普通百姓同里居住,横行霸道欺压邻居的,可能灭亡。这条是不治之症,从古至今从而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