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里面有一个故事,说是在齐国有一位大夫叫邹忌,身高八尺,美髯飘飘,长得非常帅,在当地算是一个非常有人气的大帅哥。他也觉得自己很了得,上街的回头率很高。
有一天早上,他起来照镜子,梳妆打扮一番以后,很高兴地问自己的老婆:“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当时住在城北叫徐公的那位,是天下公认的美男子,我与他比谁长得更帅一些?他老婆想也没想就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老公你太帅了,徐公怎么可以与你比呢?邹忌听了非常之高兴。出来碰见妾,又问小老婆:“吾孰与徐公美?”小老婆也说:“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怎么可以与你比呢?邹忌更高兴了。走到院子里,正好有客人来找他办事,他乘兴又问客人:“吾与徐公孰美?”客人也说徐公哪能跟你比啊!根本没有你帅。邹忌很兴奋,大摇大摆就出门了,在街上正好碰上徐公。他仔细观察这位举世闻名的大帅哥:哎呀,徐公确实太帅了,自信心一下就被打掉了一大半。回到家里以后,他反复照镜子,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发现自己哪里都不如徐公长得好。这下子晚上睡不着觉了,躺在床上仔细想:明明我没有徐公长得帅,为什么我老婆、小老婆,还有客人们都说我长得比徐公美?后来终于想清楚了,原来中间是有利益在里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老婆把我当成她的私有,我是她的老公,所以她当然会偏爱我。“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小老婆很怕我,家里如果我不给她撑腰,恐怕过不了大老婆这一关,所以要说好听的话。客人嘛,那是有求于我,所以也要说让我高兴的话来听。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徐公,自己一定会被他们这些人的话所误导。
他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以后,非常高兴,第二天上朝见到齐王,就说大王啊,我告诉你这个事情,我是受了很大的蒙蔽啊!当他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讲完以后,话锋一转,就对齐王说:我这么一个小小的人物,在家里面要受大老婆、小老婆蒙蔽,在外还要受客人的蒙蔽;而您作为一国之君,偏爱你的人有多少?怕你的人又有多少?有求于你的人又有多少?全国的人都偏爱自己的国君、害怕自己的国君、有求于自己的国君啊!这样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比我不知要多多少倍呢!齐王一听,豁达大悟,马上就下诏,希望天下之士能够直言纳谏,并给予直言谏议者重奖。自此以后,齐王广开言路,招揽贤才,很快就成了诸侯中的霸主。
我们看邹忌这个人,的确非常了不起,能迅速从“被人欺”的角色转回来,真心诚意地面对自己而不自欺,并把这中间的因缘关系理清楚。实际上,理清楚这个因缘关系的过程,就是“格物”的过程。格物,格得很好的时候,他的良知的功能就起作用了,就明白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能够从个人的际遇之中认真分析利弊,最终举一反三,巧妙地向君王进谏,做出了有利于国家的事情。这就是“诚意”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