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假设你扮演的是零售商。你是个安分守己的零售商,店里卖了许多货品,啤酒是其中一项颇有利润的营业项目。平均来说,每周上游经销商的送货员都会过来送货一次,顺便接收一次订单。你这周下的订单,通常要隔 4 周才会送来。
“情人啤酒”是其中一个销量比较固定的品牌,虽然这品牌的厂商似乎没做什么促销动作,但销售相当有规律,每周总会固定卖掉约 4 箱的情人啤酒,消费者多半是 20 多岁的年轻人。
为了确保随时都有足够的情人啤酒可卖,你尝试把库存量保持在 12 箱。所以,每周订货时,你已把“订 4 箱情人啤酒”视为下意识的反射动作。
(1)零售商 1~6周
第1周:风平浪静。第1周,一如往常,卖出4箱、进货4箱、结余12箱。所以,你也一如往常,向经销商订货4箱。
第2周:多卖了4箱。第2周比较奇怪,情人啤酒突然多卖了 4 箱,变成 8 箱。因此,店里库存就只剩下8箱。虽然你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多卖了4箱,也许只是有人举办宴会、多买了一些啤酒。为了让库存量恢复到12箱,你这周向经销商多订了4箱,也就是订了8箱。
第3周:还是一样。这一周跟上一周一样,还是卖出了8箱。经销商的送货员来了,送来的情人啤酒数量,正是4周前向他所订的4箱。情人啤酒的库存量只剩4箱了,如果下周销量还是这样,下周结束时,就要零库存了。为了赶快补足库存,你本来打算只订8箱,但是怕销量会再上升,为了安全起见,你多订了一点,订了12箱。
第4周:原来如此.这一周,还是跟上一周一样,卖了8箱情人啤酒。有一天,你抽空问了一下买情人啤酒的客人,才知道原来在第二周时,有个合唱团的新专辑的主打歌里,结尾是一句“我喝下最后一口情人啤酒,投向太阳”的歌词。可能因为这样,所以销量就变多了。“奇怪,如果这是啤酒厂家或经销商的促销手段,为什么他们没先通知我一声呢?”这一周进货量为5箱,经销商也开始反应增加的订单了。你预期销量可能还会上升,而且库存也只剩下1箱了。所以,这一次一口气订了16箱。
第5周:库存没了。本周还是卖了8箱。进货7箱,表示上游经销商真的开始响应了。不过,库存没了。望着空空的货架,你决定跟上周一样,订16箱, 以免落得“流行啤酒没货”的窘状,影响商誉。
第6周:开始欠货。真惨!本周只到了6箱情人啤酒。还是有8箱啤酒的消费者需求量,但库存已然耗尽。你只好跟两位预约的老消费者说:“下次一有货,一定先通知你们……”望着空空的货架,想着:要是还有货,不知道可以多赚多少……真可惜……好像在方圆百里,只有你这一家才有卖情人啤酒。照消费者预约的情况看来,抢手程度好像还会增加;以前可从来没有人会预约的……本来想再多订一点,但一想到前几周多下的订单,可能就快送过来了。于是,你抑制住冲动,还是维持原状:订了16箱。希望本周欠2箱的惨状能赶快解决掉。
(2)零售商 7~9周
第7周:依旧。这一周,还是只进货5箱。5箱情人啤酒,刚把其中2箱卖给上周预约的消费者,不到两天,剩下的又卖完了。更惨的是,有五位消费者留下他们的联系资料,希望你一有货就通知他们。结果,本周欠了5箱货。你另外订了16箱,并祷告说下周会真正开始大量到货。
第8周:火大。还是只进货5箱。火大了!“该不会是厂家的生产线还没赶上增加的需求量吧!真是的,反应这么慢!”本周,你订了24箱,以免欠货量越来越大,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第9周:先别急,让我们换个角色,看看经销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