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进攻的成败得失

第一个问题,销售团队的招聘和管理。

达利集团最早是希望借用饼干、薯片等的食品渠道,让经销商来操作市场,终端也是让经销商来掌控,销售人员也是先让饼干的业务兼做,后来发现大部分区域这样做问题非常多。比如,在旺季时,原有食品销售人员由于缺乏饮料的销售经验,特别是终端维护的经验,执行不了生动化陈列,饮料的销量就难以提升;新招的饮料销售人员,也是良莠不齐。而且饮料是新品上市,达利给出的销售费用比食品多,但是由于扩张太快,部分区域的费用管控也不到位。

达利集团只好另外新招聘了饮料业的销售人员来精耕市场,并加强了整体的销售管理。这样逐步转型,当时形成了部分区域是食品的渠道模式操作,部分区域是采用饮料业的通路精耕。和其正目前仍然没有转型完。

阵地战,因为战线长,扩张快,销售团队的管理和军队的管理都是一个高难度的活。当年在孟良崮,张灵甫和76军其实是不需要全军覆没的,但是同是黄埔系友军,居然见死不救,可想而知国民党内部的管理、军队协调作战能力有多差,这样去跟共产党打正面的阵地战对攻,失败是正常的。

第二个问题,是价格的管制。

和其正虽然计划的很好,价格体系相比王老吉的确是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是全国招商,加上自身销售团队人员不足,饮料销售的经验不足,导致价格没有完全执行下去。很多经销商,接新品时,想前期多赚一点。往往对于新品喜欢制定较高的供货价,导致终端零售价水涨船高。达利集团本来希望和其正的零售价在3.2-3.3,比王老吉低0.2-0.3元来形成优势竞争,结果,很多终端的零售价是3.7-4元,反而比王老吉贵10%-15%,导致消费者拒绝购买,旺季时动销不了。

作者今年春节在很多超市有仔细观察,发现和其正跟加多宝的零售价基本持平,都是稳定在4元左右,但是生产日期就没得比了。加多宝一般是三个月内的新货,和其正是半年内的货。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品牌定位。

和其正的“清火气,养元气”这句广告语,消费者的确是记住了,证明这句话顺口、有记忆点,但是很少有消费者是因为这句广告语去买和其正的。当年广东本土的某凉茶企业曾经做过一次大范围的凉茶市场调查,十几个同事分成四个组,把广东跑了个遍。至少广东的消费者对这句广告就不感冒。

清火气,还是跟在王老吉后面,没差异化,没新鲜感。因为广东当年有上百个凉茶品牌差不多都用雷同的广告诉求,最后都成了王老吉的战俘。养元气,这个概念太空洞,让消费者不痛不痒的。其实当年作者是很喜欢这句广告语的,觉得雅俗共赏,很有中国文化的韵味。当然,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我比较佩服和其正背后的品牌策划人——谢佩伦。可是调查结果出来让我倒吸一口冷气。一罐小小的凉茶,被上升到保健品和中国文化的高度,离消费者距离太远了,也很少有消费者相信一罐凉茶能补元气。

从这件事情上,我更加坚信一个好的策划案需要先做大量的市场调查工作,特别是对消费者心智的调查和分析。本人自认为是属于缺乏策划的天赋,比较愚钝的那种类型,不及叶茂中、翁向东、谢佩伦、邓德隆等前辈功力的十分之一。我曾仔细研究过策划界这些前辈的方案或经典案例,发现凡是做得成功的,往往是前期调查工作做得踏实;反之,失败的概率就大很多。

另一方面,达利集团的实力还是很强,渠道和销售团队还是有一定战斗力,在其大本营的福建和部分三四级市场,凉茶和饮料销售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