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组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看起来光鲜的履历,干不出漂亮的活儿。而作为员工能力提升关键抓手的培训部门或企业大学,往往推出一个“全家桶”,大而全,看似有十八般武艺,实则是员工学了也并没有真正应用到工作中。因此,不少员工调侃“听课时激动,下课时感动,回去干不动”,没有针对性是硬伤。如何破解这个顽疾呢?
在流程型组织中,员工的岗位职责会通过流程与岗位的匹配而定,岗位所负责的流程也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员工只要按照流程执行即可。对于执行流程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在管理制度、操作指导书等流程文件中会有明确的约束,员工按照指引操作即可。对于新员工(新进入公司、轮岗、晋升等),需要根据员工当前的业务水平匹配岗位所需要的业务水平,差距部分通过业务部门或培训部门统筹安排培训,弥补差距。
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司,通常会建立胜任力模型,进行任职资格认证,只有通过认证的员工才能走向对应的岗位。而任职资格的要求,会与岗位职责、流程要求建立强关联,确保通过认证的员工真正能担得起对应岗位的工作,避免彼得效应出现,影响公司的整体战斗力。
经过流程与组织的宏观匹配、微观匹配,流程型组织总算成为“有血有肉”的实体了。需要说明的是,组织结构应该维持相对的稳定性,以利于组织能力的沉淀;同时,流程与组织的微观匹配、岗位、权力与技能等需要维持一定的刷新频率,避免僵化。当然,这些匹配、刷新是基于业务发展而定,不同的业务形态刷新的需求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是否能更好地支撑业务持续发展,是评判是否需要刷新的标准,流程与组织必须为价值创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