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新”世界

45天鸡:代表“进步”还是“退步”?

“产业社会唯一的规则是效率”,这句话曾经是企业的真理。

45天鸡就是这种效率思想指导下的产物。2012年,市场上爆出某全球性餐饮连锁企业采用了一种速成鸡,这种鸡只用45天就能长大。有传言或流言描述了一些恐怖的情况:

​ 以前的鸡从孵出来到杀,最起码也要养上半年;而现在的鸡四十来天就能出笼(也叫出栏,指长到可以宰杀的重量),还比土鸡更重。“不用激素,鸡怎么可能长这么快?是不是肉鸡产业中的潜规则?”

​ 因为生长快,需要通过药物控制,工人们解释说,“这些饲料配了药,有添加剂,具体什么不知道,但对人体肯定有害,周边的苍蝇都毒死了,年轻人都不敢在这干活。”

​ 该养殖公司将养殖户一个棚里养鸡的数量扩大到了5000只。按照常规饲养方法,如此高密度的养殖,实在难以控制鸡群的发病率与存活率。而该公司要求养鸡场解决成活率的方法便是不断喂激素,让鸡在发病前快速出栏。

​ “科学”的饲料:前十天吃一号饲料,是长营养的;下来是吃二号料,是长骨骼的;最后十五天吃三号料,是长肉的,一天能长二到三两。

效率有另一个更加常见的词语表达:“劳动生产率”。企业在竞争中需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多长肉,鸡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消耗,所以鸡要少走动,为了节省费用,需要密集养殖,而且在饲料方面也要花费一些心思,让鸡长得快,相应的,定期吃药抵消相应的负作用。直到一只需要半年才能长大的鸡在1/6的时间内就能“速成”。然而,“持续优化”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效果:鸡肉不好吃,鸡的寿命降低。

效率文化下的“人类社会”:高效而无趣

这种工业化的效率思维已经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只是,没有45天鸡那么抓人眼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论工作和休闲,也成了“优化”的对象。

在工作中,为了高效的大规模生产,人力也成了一个可计量的因素,由此导致毫无创新、按部就班的工作,致使人力更为低廉。很多岗位的雇员们不需要去深度思考、不需要在工作中表现创造性,工作的简单和重复性质使企业相对易于找到替代人工,甚至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读者们可能认为这些仅仅是“富士康”们才会存在的现象,这些现象在看似光鲜的企业岗位中普遍存在。在激光治疗近视眼这样“高科技”的领域,博士学历的主刀医生亲口同我说“工作很简单,初中生就能干”;当您看到轻轨列车驾驶室中复杂的仪表盘时,您可能会认为这个岗位很复杂,但是事实上,司机说“轻轨是傻瓜式的,比开家庭轿车容易太多”。

休闲的过程中呢?当一名顾客走进麦当劳餐厅时,实际上是在一种装配线式的场合进餐,就餐者被还原为一种自动的机器,快速地完成整个进餐过程,得不到太多进餐过程或所用食物上的满足。这种“待遇”并不局限于方便快捷类的服务,每次旅游,大家也是受到一条类似工业化的流程关照的,以至于很多人总结“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

人类社会中的人,似乎很多方面同45天鸡很类似?

人类社会在呼唤社会性回归

近70年来,工业化的思想仅仅强调了社会的经济性,社会的社会性被忽视,以至于人们不知道原来人类社会还需要存在社会性。

但是,这一切,都因为两个因素而改变:

第一个因素是多米诺效应。社会存在着不容易被发现的多米诺效应,过度的追求经济性就会触发。当医院程式化的接待病人,越来越高效率的赚钱时,触动了隐藏的多米诺线路,杀医事件出现,医闹现象普遍……

第二个因素是“大方”的消费者。中国人到底是变穷了,还是变富裕了,网络上似乎还在争论。但是生活中,谁也不否认,我们在消费时,还是越来越大方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感性消费”,常常在受到人文关怀的时候改变消费行为。

我的一名女同事常常去一家网店买回一堆不怎么穿的衣服,而且还积极的向身边人推荐,一切的源起竟然是她喜欢店主的ID名“讨饭也养你”;当食品企业在研究如何更科学的减低非必要的成本时,人们慢慢的开始流行“去工业化”,我所在的小区,很多家庭开始买大豆,送到附近的小作坊制作豆油,然后带回家使用,根本不考虑更便宜的“大品牌”食用油……

一方面负面效果显现,一方面开始有钱享受人文,于是,社会的拐点来到了。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思维的泛滥,开始呼唤社会性的回归。

“新”世界:均衡“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社会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NO,现在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人类社会正在修复它“偏科”的习惯,越来越呼唤“社会属性”的回归。

新世界,正如同电脑上打开的一副大容量的图片,逐步在我们眼前清晰起来。

对于传统行业的企业来说,一部分企业的噩梦来了,另一部分企业的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