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任何一位家长都碰到过孩子做某些事情不在状态的情形,只是所做的事情不尽相同、不在状态的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还是有认真、深入探讨的必要和价值。
在日常的观察和实践中会发现,很多家长针对孩子做事不在状态的情况,较为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方式是:
——漠视并无感。即当作没有看见,并且一点都不在乎。
——提醒并建议。即比较温和地指出孩子哪些表现说明他不在状态,并提出一些建议。
——责备并要求。即带着不满情绪责怪孩子,同时向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气并扩展。即很不高兴、表情严肃地对孩子进行指责,并蔓延到孩子做的其他事情上,甚至会口不择言说:“你就是这样,做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一点都用心……”
当我们事后冷静下来之后,恐怕也能够反思发现,以上四种反应与处理方式都不见得合适,或者有效。因为深入探寻下去,就能发现这些做法不同程度地偏离了目标和方向,甚至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仅仅针对结果用力,并没有去寻找背后的原因,从这个角度,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我们知道,当我们想对某些事实或者现象做出改善或者调整的时候,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采取某些强制的、直接针对这一事实或者现象的手段试图阻止事情的发生、消灭或者改变某种现象——是不够的。因为从因果关系的思维来看,任何事情出现某种结果或者呈现某种状态都一定有原因,甚至是多方面的原因——即便我们“对症(即可见的事实或者现象)下药”,呈现出某种正向效果,也只是表面的、暂时的,不但很容易反弹,“偷鸡不成蚀把米”,甚至还可能把事情弄得更加糟糕。
如果这一思考过程成立,针对孩子做某些事情不在状态的情况,家长恐怕最应该做的不是立即做出言行上的反应,而是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孩子今天(或者这个时候)为什么不在状态呢?
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状态?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是,“(科学名词)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如果仅仅以人(本文专指孩子)作为主体对象来考察,我们可能会迷茫了:什么是“人表现出来的形态”?具体是指言语行为举止动作还是面部表情?到底有或者可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形态”的“在”与“不在”?凭什么你就判断说孩子“不在状态”?具体的哪一点可见的表现能够被认定为“不在状态”?或者你的“状态”与孩子的“状态”本就不在同一范畴呢?……估计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已经开始抓狂了——不要跟我“胡搅蛮缠”,反正就是“不在状态”——问题在于,只有家长才有权力对“状态”做出唯一的认定与裁决吗?
先搁下对上述这些问题的纠缠,与读者诸君分享一段发生在我自己孩子身上的一个故事:
我们家孩子也在学习钢琴,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的习惯,我们与他做了一份口头约定: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坚持练琴20分钟左右,再出门上学。
应该说,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他都能够坚持,并且相对自觉,或者说并没有出现任何厌倦的状况。只是并不是每次都能呈现非常好的(指他自己和家长都满意)的状态。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在他练习完之后在上学的途中,与他简单交流一下刚才练琴的总体感觉——我们坚持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和他一起分析并分享做一些事情过程中的总体感受,比单方面向他提出某些要求,孩子的接受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即便如此,但在某一天的早晨,还是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
孩子依照约定的惯例开始练习,但是似乎的确没有呈现出良好的状态。所以,当他练了一会儿那些不太熟悉的段落之后,停了下来,愣愣地坐着……
这个时候,妈妈看见了,着急。说:“怎么不练了?一点都不在状态……叫你要认真一点……”孩子只好嘟囔着重新又练了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这下好了,妈妈更着急了,“××(孩子的名字),你到底想不想练了?……不想练就上学去……”于是,孩子只好有点惶恐地离开钢琴,背起书包去上学……
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我尝试着跟他沟通刚才这件事情:
“儿子,刚才练琴的时候,妈妈说你不在状态,好像弄得心里不太舒服?”
“嗯……”
“不过我好像也感觉今天的状态不太好,相信你也对今天的状态不太满意,对吗?”
“嗯……是不满意……”
“但是,我猜你最后,其实还打算再弹一会儿,也想找到更好的感觉,只是因为妈妈说这样你就没有练下去,对吗?”
“嗯……我是打算再练一会儿,但妈妈都这样说了,我就更找不到感觉了……”
“明白。所以,其实妈妈说你不在状态还是猜对了,你自己也有这种不在状态的感觉,不是吗?只是妈妈有点着急,想让你的状态好一点。不过,儿子,你知道吗?做很多事情,其实都要自己去琢磨、体会那种投入其中的感觉,才能会有比较好的状态……”
正想以自己写东西时的感受与他再说点什么的时候,他接过话头说:
“对呀!老爸你知道吗?前两天我在琴行练习架子鼓的时候,感觉就很好,浑身都是劲儿……”
“嗯!儿子,你发现没有,当你投入进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感觉很爽,是不是?”
“那当然!”
“同时,你也会发现,其实这种很好的感觉,别人是很难给你的,也不是别人要求你以后就能马上做得到的,对吗?”
“就是……”
“所以,你要学会去体会状态很好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样才能比较快地让自己进入真正比较好的状态,对吗?比如练琴,是爸妈要求你要练好比较容易找到感觉,还是你自己想练好比较容易找到感觉?比如你说那天打架子鼓很有感觉,应该也是你自己想练好吧?”
“那必须的呀!”
……
故事的叙述先到此为止。
相信很多家长看到这里的时候,会有自己的一些判断和想法。
至少我会愿意相信,当家长发现孩子做一些事情不在状态的时候,其实,孩子自己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并且我更愿意相信的是,孩子也在试图调整。只是有些时候,要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就调整到一个很棒的状态,的确非常困难——家长难道做所有的事情,都能够迅速进入一个非常美妙的状态吗?
所以,我更倾向于和孩子一起来探讨、分享那种好的状态到底是怎么进入或者说怎么会有了那种状态的?因为我们知道,影响我们做某件事情的状态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内在心理认知和当下情绪的因素,包括自身对所做事情的看法及对结果的期盼水平,旁人对该事情的看法和要求,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对该事情的看法和评价等……也有当下身体状况,以及其他外部干扰的因素。
总之,“状态”这玩意并不是一只温顺的绵羊,更像是一匹小马驹——除非经由长期的训练,否则,除非你生生地把一匹生龙活虎的小马驹变成一只小绵羊,成人如此,更何况小孩呢?
一句话,当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不在状态的情形时,与其想方设法消灭,不如多去滋养那些曾经的好的状态,就像一味着急去铲除杂草,不如撒下更多自己寄予希望的种子,待鲜花盛开、枝繁叶茂之时,即便还有杂草,也是一种点缀!
所以,当家长期待孩子在某些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的时候,需要先帮助孩子发现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节点。
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在事实层面上与孩子进行确认,让孩子自己认识到不足或者需要改善的地方。
(2)相信孩子具备向好的意愿和潜力。
(3)建构一些场景,唤醒孩子在其他事情上有着良好表现的记忆。
(4)鼓励孩子尝试,并肯定孩子做出的努力。
家长要相信:
如有差距须正视,确认事实忌着急;
建构场景来交流,良好表现留记忆;
唤醒记忆靠询问,找到关键才有益;
如是耐心加鼓励,逐步改善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