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没有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中正确地进行战略定位,缺少研究和规划能力
一般采用拿来主义跟随战略,尚未选择或创建合宜的经营模式,在培育具有企业属性的关键成功要素方面缺少战略思想。
(二)发展理念以短期利益为导向
德国隐形冠军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强烈的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注重为客户创造价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国的中小企业大多还处于求生存阶段,更注重短期利益。
(三)开拓国际市场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中国国内市场庞大,企业虽然能够从本土市场获得更多滋养,但这也造成了很多企业仅从生存的角度考虑,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同时,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壁垒众多,融入国际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遇到的阻碍多。中国企业在国际法律、标准、知识产权、商务谈判等方面经验和能力不足,在关键技术、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方面仍受制于人。
中国的许多企业虽然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却集中于后端工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然严重依赖进口。如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2601亿美元,已成为全年第一大进口商品,占总进口额的14.1%。较高的市场份额未必能够成就隐形冠军,只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让企业在专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四)受制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
德国经济主要依靠高端工业品制造和出口,也早已构建了高度重视品质的消费文化。而中国劳动力市场虽然庞大,但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国内需求巨大且层次多样,崇尚品质的消费文化和消费能力尚未形成。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速双双放缓,住房、医疗、教育消耗了大量居民收入,居民储蓄率增速持续下降,家庭债务则迅速攀升,一时间“消费降级”。
(五)投资模式过于关注热点
中国市场对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更为热心,资本对流量的片面追捧使实业发展遭遇困境。求新求快的氛围过浓,对市场热度低的产品及需企业长期研发创新的产品等支撑不足,导致中小企业深耕单个专业领域、走专一发展道路的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