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对于新生代来说,赋能的方式和赋能的内容一样重要。再好的内容,如果赋能方式不符合新生代的喜好,也会成为一次失败的赋能。
赋能设计EPC模型如图7-2所示。
图7-2 赋能设计EPC模型
新生代不是抵制管理者对其进行赋能,而是需要管理者对其进行的赋能符合他们的兴趣,让新生代爱上培训的“EPC”模型(总包模型,E是Experience(体验感)的第一个字母,P是Participate(参与感)的第一个字母,C是Compete(竞争感)的第一个字母)。新生代不希望培训只是简单传统的课堂式讲授,那只会让他们昏昏欲睡,他们需要在听课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和感悟,因此游学、拓展、沙盘模拟的培训会更受新生代喜爱。新生代希望能提升赋能中的参与感,甚至乐于反客为主,成为培训课堂上的主角,因此现在更加提倡“翻转课堂”的模式。
管理小贴士:所谓“翻转课堂”教学法(The Flipped Classroom),是指教学中课堂上和课堂下的功能翻转。相对于传统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课后学生做作业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中,学生在课后自学课程内容,课堂上做应用练习或讨论。具体来说,“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录像、阅读教科书,或者是上网查资料,弄懂课程的内容,将问题和思考带到课堂上。在课堂上,老师默认学生对课程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便不会事无巨细地从头讲解课程内容,而是主要解答学生的问题,澄清相关概念,启发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应用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同时做相应的应用练习或者测试来进一步强调、巩固、加深,或者是延伸相关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传授中心,教师控制教学内容和授课进度,课堂上所有学生接受同样的课程内容。“翻转课堂”则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吸收的主体,教师起指导和引领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按自己的进度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学生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挖掘得更深,拓展得更广。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翻转课堂”多采用互动对话形式。教师回答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难点,组织学生讨论,师生间形成一种快速有效的沟通和反馈,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新生代员工在赋能中更喜欢竞争,那些有竞争趣味的“吐槽PK”、“辩论PK”、“游戏PK”会让新生代更加融入其中,只有这样,赋能才会事半功倍。最近的李诞“吐槽大会”在网络的大火就代表年轻人的喜好导向。
为了增强赋能的“体验感、参与感、竞争感”,我们必须对传统赋能的模式进行重构。在细节设计上也需要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喜好,他们更加喜欢“炫酷分享”、“个性定制”、“人机互动”、“游戏通关”。
新生代更喜欢在圈子里炫酷分享。如果赋能的设计能让新生代一开始就惊艳尖叫,并在朋友圈进行现场分享,那么赋能就算成功了一半。如图7-3所示,课堂上进行这种可视化的教学,老师在台上讲,一位高超的视觉呈现师立马把课程的逻辑结构和关系用图形表现出来,一定会让人眼前一亮,很多小伙伴会立马拍照,在朋友圈进行分享。
图7-3 炫酷分享
新生代喜欢游戏,这是毋庸置疑的。《游戏改变世界》(简·麦戈尼格尔著)一书中指出:将游戏机制引入非游戏化的现实中,通过改变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让我们的世界引人入胜。如图7-4所示,为了迎合新生代的需求,让赋能的培训活动变得引人入胜,很多赋能的培训课程都设计成了游戏通关的模式,比如沙漠掘金(团队活动)、峥嵘(课匠堂课),等等。
图7-4 游戏通关
“人机互动”是新生代喜闻乐见的模式。新生代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通过手机了解世界,并感受高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如图7-5所示,这是笔者同名课程的一次人机互动,每位学员把自己解读新生代的关键词输入手机一款学习APP软件的界面,所有人的关键词最终会形成云词,滚动显示在大屏幕上,大大增加了学员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图7-5 人机互动
现在的新生代不一定喜欢昂贵的奢侈品,却非常喜欢物品的专属性和标签化,也就是“个性定制”。比如新生代更喜欢定制化的绣着自己名字的包,喜欢某个明星代言的洗发水。如图7-6所示,现在给新生代培训,我们的礼物也不一定是很贵的东西,写上他名字和培训课程名称的一罐可乐都会让他激动不已,因为这种个性定制符合他们崇尚个性,体现差异的特点。
图7-6 个性定制(图片来自网络)
有了好的形式,赋能仍然需要好的内容,对新生代的赋能需要从七个方面入手,第一个就是赋能角色。
为什么一定要从赋能角色开始?因为我们在职场中评价一个人是否胜任工作,一定不能脱离他的角色,如果被评价人层级发生改变,职位出现变动,就会导致他的角色发生变化,组织对该员工的要求就会改变,因此赋能角色必须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