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时间轴产生的任何问题之始终,基本都存在长鞭效应,即预防潜在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措施采取的越早,就越有可能避免损失或减少损失,挽救成本也会越低。反之,损失就会越大,挽救成本也会越高。相对于生产活动,计划活动是一种事前活动,制定计划时考虑越周全,生产活动环节产生的例外事件就会越少,这是尽人力之极。当然,再用心、再周全的计划也是按照一定的预测和假设条件制定出来的,在计划执行时如果预测和假设条件部分不成立,或失真,或发生偏差,都会影响计划的如期执行。所以,计划人员必须在计划执行期间保持对生产过程的持续监控与跟踪,并及时处理、干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化、例外和干扰事件,确保生产任务的完成。这些工作就是调度工作。做好调度工作有一些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原则:
一是计划原则。调度工作必须以计划为依据、为坐标,不能乱了阵脚。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调度工作的灵活性,并且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和修正计划。
二是集中性原则。调度是生产作业的指挥系统,调度指令必须集中、统一、一致。
三是预防性原则。预防工作的始点在计划制定阶段,一个有经验的计划员对计划的“未尽之意”是有感觉、有预案的。在生产执行时,计划人员需要勤检查、勤分析,掌握各生产环节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及时发现或感受可能发生的问题。
四是及时性原则。首先,及时发现问题;其次,及时处理问题。除了被动发现问题、现场发现问题,计划人员还应该通过及时检查、关闭工单(实现任务的闭环管理)这类操作,及时地、主动性地、推理性地发现问题。
五是借力原则。调度工作应该贯彻群众路线,调动跨部门的各相关人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生产作业进度控制是调度的基础工作,要确保生产作业按期、按质、按量完成,要介入生产过程,对生产进度进行控制。进度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时间进度控制;二是产量完成进度控制。可以建立进度监控表进行监控,即先拟定详细的各工序要求产出时间作为基线,然后跟踪监控各工序的工单是否按照预期时间得以完成。另外一种控制方法是为不同生产任务设置不同的重要性级别,优先监控和确保高级别生产任务的完成。
占用时间最多的调度工作应该是处理各种异常。如前面所述,首先应该建立各种异常处理流程,在这个基础上再因势据情权变应对。应对要套路化,这个套路化第一层次是体现在异常处理流程的套路化,第二层次是计划人员经验认知性的套路化。比如欠料时,计划人员脑子里应该涌现出各种处理方式,诸如催促供应商尽快送货、另外寻找现货、寻找替代物料、以紧急处理模式缩短物料入库处理时间等途径。我认为最好建立一个调度手册,把经验、套路持续进行汇总、归类,作为日常工具使用。
在组织比较复杂的企业,很多事仅仅靠默契往往不可靠,此时可以考虑启用正式的调度指令单进行调度,以强化调度指令的严肃性、统一化。
最后我还要强调一个事实,实践证明,很多调度要面对的“异常”事件是本不该出现的,它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没有流程或没有如实执行某些基本流程。比如返修物料两次入账,就会发生计划员排产时认为仓库有料,而车间去领料时发现仓库没料的“事故”。所以,流程化工作越差,调度工作就越多、越辛苦;流程工作越强,调度工作就相对越少、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