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功密码的企业哲学,必须是经过系统思考的理论自觉。当然笔者不认为华为在创业之初就考虑清楚了下面这一系列问题,但毫无疑问,华为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并将这些系统思考成果真正贯彻到了企业实践之中。
1.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
在华为看来,企业的经营管理目的是什么?提炼一下,任正非的答案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多打“粮食”。功利导向,清晰明了。
附三段任正非文章或讲话摘录参考,供读者判断:
·避免管理者的孤芳自赏,自我膨胀。管理之神要向经营之神迈进。经营之神的价值观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管理的目的就是多产粮食。
·管理的目的,是提升一线的作战能力,是以客户为中心多打粮食。华为需要优化管理但不能管理过度,凡是不能增产的管理就都不是好管理。
·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但是我们自己的利益要从我们有效的管理中产生。我们现在的管理不有效,项目经理不懂财务,项目 CFO(首席财务官)不懂业务。
2.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础
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什么?任正非说,经历了十年发展的华为,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明白,一家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被接班人确认,接班人具有自我批判能力。
这里注意一下,本处任正非说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一定精准对应华为自己宣誓的那六条核心价值观,应作更为宽泛的理解。比如它一直宣扬,也是外界广为流传的核心管理逻辑:“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比如,构成华为密码的,本文要揭示的这些经营管理假设。
3.两大执行主题
华为认为,企业的使命与长期发展愿景定义好了之后,关键要处理好两大执行命题,从而构成企业经营管理的两对核心范畴。
(1)扩张与控制。
道理谁都明白,不能扩张,企业没发展,甚至都活不下来;成长失去控制,乱作一团,终究分崩离析。
这方面,华为的顶层假设,一是最低纲领,保证“活着”,二是奋斗纲领,要追求“长期有效增长。”多年来,华为的实践逻辑和经验,概括起来,就是:
·将一切企业活动的基点定位在“活着”之上,先“活着”然后追求“活得更好”。“活着”首先依托的是市场拼杀;其次是在经济上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技术商业化、产品化;最后,两者依托矩阵式的组织和运作结构,构成双轮驱动的经营发动机。
·战略管理上,笃行压强战略。坚持做实、做强、做深、做厚主航道,基于主航道延伸和拓展事业(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
·确保“有效增长”的运营,即追求“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不重资产化”。从财务指标入手,把握、揭示并不断改进规模增长带来的各种内部结构性、运行性和工作人性的问题。持续改进,补缝、补漏洞、补短板,反过来又进一步支撑长期可持续的有效增长。
·策略和手段上,华为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始终依靠管理和服务(很长一段时间里,任正非都会并列使用“管理和服务”这个词组,这里与“管理”并提及的“服务”应当理解为,组织为更好地创造客户价值而在内部构建起的支撑、协同能力及其管理体系——笔者注)的提升来支撑其“长期有效增长”的企业成长逻辑。
(2)激励与约束。
企业即人,既要激发人的聪明才智和潜能,又要有效控制人的行为,确保组织有效和团队制胜。规避人性弱点在企业活动中泛滥,必须把握好激励与约束的关系。
概括起来,华为的经验就是两条:第一,将企业的持续成长和成功奠基于人的奋斗之上。倡导和要求奋斗精神,贯彻“以奋斗者为本”“不让雷锋吃亏”的管理机制;第二,构建并不断完善“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行为约束机制,确保被激发的奋斗行为不走歪、不入邪。
4.摆脱企业三大依赖,迈向“自由王国”
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技术和人才。很多企业梦寐以求的就是在其中的某一个要素上构建起自己牢不可破的竞争优势,并以此作为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石。
很显然任正非看到了这些,但他的认知又超越了这个层次。他说:“我们真正战胜竞争对手的重要因素是管理与服务,并不完全是人才、技术与资金”。上述三要素没有管理形不成力量,没有服务达不到目标。至少华为近两三年生死存亡的问题是管理与服务的进步问题。
这里任正非既表达了要使华为的发展摆脱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依赖,真正从做企业的“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这一理想,也阐发了他对于如何摆脱三大依赖的答案:还是不断提升“管理与服务”这一条。换句话说,华为是真正将不断提升的管理和服务,视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源泉。
5.永无止境地与企业的四个自发趋势作斗争
黄卫伟老师说:“华为的所有管理举措都是在向企业的四个自发趋势说‘不’。”这四个自发趋势就是:
第1, (1)偏离以客户为中心的趋势,而后者恰恰是华为生存与发展的唯一理由。
第2, (2)业务多元化的趋势,脱离了主航道,业务间的协同与整合能力被削弱。钱德勒很早就指出,整合是企业组织优势的本质。
第3, (3)惰怠的趋势,使企业丧失了进取的动力。而企业生存学的根本规律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4, (4)利出多孔的趋势,组织涣散,腐败滋生的企业迟早会被淘汰。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运行,有其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在制约。很多企业没能认识到这些规律和趋势,最终不免失败。华为的厉害之处,正在于它不断地去探索这些影响和制约企业组织发展的客观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理性自觉的能力,并通过管理与服务的持续改进加以利用和应对。这是它不断成长,并构建起外界对其成功印象的重要根源。
6.把握机制的本质,善用机制的力量
(1)交易的规则。
在华为看来,机制的第一个本质,无非是组织内的“交易”规则。管理机制建设,就是要在组织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找到交集点,然后构建“交易”规则的过程。所以我们看到,华为在内部管理活动中,充满了以下种种“交易”逻辑:
·利益可以给你,但我要事情被做好,还要能控制这些事情本身;
·权力可以给你,但我要能够控制权力的使用;
·荣誉和光环可以给你,但事业在我手中;
……
(2)动力的源泉。
华为从来都把机制建设作为激发干部员工行为的根本动力源泉。任正非那篇《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雄文,是他本人对《华为基本法》的系统阐发和诠释,承载着他本人对华为经营管理哲学的系统思考。对于驱动华为人持续奋斗的源泉,任正非说就是两条,主观为自己和亲人,客观为国家。
“两部发动机,为国家,也为自己与亲人。实事求是,合乎现阶段人们的思想水平。客观上实现了为国家。”
很多外界人开玩笑,说华为为什么成功,因为分“赃”分得好。道理简单明了,但为何很多企业做不到?感性角度看,往往是企业家的胸怀不够,舍不得。理性角度看,其实也是老板们没想清楚。不像华为,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承认,企业的成功只可能来源于人的奋斗;并且每一个员工都有权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奋斗。这种理论自觉,是华为机制建设得好,或者说华为善用机制来驱动奋斗,进而成就事业的关键因素。
7.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也应该是“唯心主义者”
本处“唯心主义”主旨在于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观导向,不可作上纲上线的解读。
黄卫伟教授曾说,《华为基本法》里有一段是任正非亲笔写的内容,后来一个字都没再改动——这段内容就构成了华为企业哲学的核心:
“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精神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物质文明有利于巩固精神文明。我们坚持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的方针。”
什么都不改变,做企业不可能成功。所以任正非做企业,或者说华为的成功,可能真的不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至少,在思辨的意义上,任正非和华为强调的不是世界“唯物”的本质,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革命的“反动”。这才是彻底的企业家“创新”精神!
举两个例子,说说华为和任正非的“唯心主义”。
第一个例子讲的是很多企业都发愁现在“ 90后”不愿加班,奋斗精神明显弱于前几代人。老板们往往一脸烦躁,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华为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它的答案据笔者所知最早由田涛老师对外释放:“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只要你建好了赛马场,就不怕千里马不来,人才不拼命。中国人这么多,三千弱水我只取一瓢饮,更不怕没有奋斗精神的人选择离开。
第二个例子讲任正非通过分析产业竞争规律,一语中的道出华为建设奋斗文化的必要性:“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这个产业的基础,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码;二是二氧化硅,做芯片的。总之都没什么太多成本。所以竞争下来,谁能够最大限度地围绕业务成功规律,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并最大限度地提升团队作战效率与个人单打独斗的效率比,谁就最终能赢。”
由此,华为必须发展出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企业的管理道路,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
8.华为哲学的五大内涵
第一,紧扣一个中心,即以客户为中心多打粮食;
第二,把握两大命题:一是把握扩张与控制,确保“活着”基础上的长期有效增长;二是把握激励与约束,在“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框架下,激发并确保华为人长期艰苦奋斗;
第三,提升管理和服务,摆脱资本、技术和人才三大依赖,使企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四,永无止境地克服企业的四大自发趋势:偏离以客户为中心,多元化,惰怠和腐败;
第五,奠定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石,即铸就接受华为核心价值观,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接班人。
这是多年来始终自觉地、彻底地贯穿在华为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中的五条主线,也因其在华为成长中真正发挥出巨大影响力,而成为华为成功的底层密码。从企业哲学的高度和道的层面,这些理性思想对企业组织是普适的,无差别的,值得全部的中国企业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