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是一切商业交易的桥梁。
其实,历史告诉我们,不仅仅是商业交易,国家之间的外交、政客之间的博弈、黑社会之间的抢地盘,一切的交易行为无不存在着一个“价格”。所谓的成交,就是“价格”谈妥了,反之,没有成交就是“价格”没有谈妥。维持了一段时间的“价格”要是有了巨大变化,意味着交易稳定的“桥梁”塌了,交易双方就有人要掉下水了。
那么,价格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波动,什么时候会失控,我们如何去控制价格?
我们首先来看,价格什么时候会出现波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价格是“供求关系”的反应。供求关系平衡,价格就稳定,供求关系失衡,价格就会波动。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其次,价格什么时候会失控呢?就是供求关系“长时间”无法达到平衡状态,价格就失控了。最后,我们如何去控制价格?一说到控制价格,很多人马上就联想到,给各级经销商发传真,要求严格执行价格体系,否则如何如何;同时给自己的销售团队下达红头文件,严格规定巡查各地,拿到经销商破坏价格的证据,如何如何。
我们用动销的5个原点问题一分析,这些都是治标之策,不是一个老板所要真正解决的事,那如何控制价格呢?
价格是供求关系的反应,控制价格的治本之策,就是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个不是通常所说的“饥饿疗法”,而是从消费者需求的根本上去加以解决,做法分三步:
第一步,不断地扩大认知。通过告知、解释、提示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特优利,不厌其烦地用各种媒体“解释”产品的好处、使用方法,不放过任何机会“提示”产品的消费时机、消费场合。
第二步,不断地扩大需求。不断扩大产品的消费人群、不断延长产品的消费季节、不断尝试产品新的使用(食用)方法、不断创造产品升级换代的机会,等等。
第三步,不断地提价,“好卖就涨价”——这个是重点。很多人固执地认为,“价格控制”就是防止价格下滑,这大错特错!价格的控制,就是不断地涨价!这是资本主义几百年来的不传之秘,这也是垄断资本家的不二法门。没有涨价权,谁认为你控制了价格?
需求在你的不断折腾下,人为地扩大了,那么供应就“相对”减少了,根据供求关系规律,你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提价了。比如,香港奶粉的需求,被内地奶妈人为地折腾大了,香港卖奶粉的店铺老板是个傻瓜,也会每周提一次价。
“好卖就提价”,是本节的核心要旨。
拥有提价权的秘诀是:扩大认知、扩大需求,制造“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
【案例】
大宋王朝319年的得与失
最近,很多历史学家在谈到宋史的时候,认为赵家是大生意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谈判的结果;太祖皇帝面对满朝悍将功臣,兵不血刃“杯酒释兵权”,其本质就是一场交易。赵家南北宋加起来有300多年,这个安定团结的局面可了不得,内政方面就不多说,由于对内有皇权威仪,有文官主政的治理思想,造成经济与文化繁荣昌盛。可是对外政策,特别与北方域外那些彪悍的蛮人和平相处,可不那么容易,他们老赵家是如何实现的?
赵家皇帝发现:大宋最不安定的边疆是北边,北边最不安定的时间是冬季,因为每到冬天,域外的游牧民族就没有饭吃,没有饭吃就来边境抢夺,一来抢就要打仗,一打仗双方都有伤亡,而伤亡数目是可以计算的。比如,最近几年打了几次仗,每次打仗双方死伤兵力多少、马匹多少、烧毁城池房屋多少,这些东算西算,就折算出一个价格来!这么着得了,我大宋王朝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国库有的是钱,每年秋冬之交,我给你北方这些化外之民一些粮草布匹,你也省得每年来抢,我也省得整天提心吊胆无法安睡。如果你贪图我的国土,那没得谈,我杨家将、岳家军可不是吃素的!
还别说,这个交易居然还谈成了,也换来了北宋167年的和平。“靖康之变”之后赵构跑到杭州建立南宋,半壁江山也存活了152年,可见赵家深谙“交易”的本质是“价格”。
如果赵家子孙自己争气,不要整天琴棋书画踢足球,不要挖地道半夜去会一代名妓李师师,不要丢掉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密切注意国与国之间军事实力此消彼长的失衡,以那时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包括纸币的出现、科技的进步(《梦溪笔谈》)、工商业的发展(西门庆家就很多店铺,武大郎也没有种田,而是满街卖烧饼咧),资本主义首先产生在中国也不一定。
我们今天用 “价格控制”的思维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呢?
第一,赵家后人要不断地扩大游牧民族对宋朝军事实力强大无比的认知,让他们知道,求和是大家最好的出路。否则,见一次打一次,小子别让我看见你。
第二,要不断地压缩对方的生存空间,将边境往北推进,使得对方冬季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对宋朝“接济”的需求依赖性更大。
第三,“好卖就涨价”。利用对方对自己的依赖,不断地要求对方减少军队,减少骚扰次数,减少“漫天要价”蛮不讲理的情况出现。
逆向思维,“好卖就涨价”是价格控制策略给我们的又一启发。那些价格失控之后,被动地发传真、发红头文件去“控制”价格下滑的企业,多半是经销商压货很严重,大卖场、各级终端临期产品堆积,无法消化 “供大于求”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是低段位的营销团队干的事。那种控制价格下滑的办法,你已经有切身体会,甚至无师自通,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