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通书·师友下第二十五》
我们接着学习“师友下第二十五”。这一章紧接上章而来:“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一个人心中有了道义,并且在社会生活当中,在人事关系当中,能够把这种道义体现出来,那么这个人在社会中肯定是非常高贵、非常受人尊崇。大家在生活中都会有类似的体验。
“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人生下来什么都不懂,是“蒙”的。父母师长一点点地教,学说话,学走路,慢慢有了基本能力以后,还要教他看图识字,教他规矩道理等这样或那样的知识。当然,如果父母有道心,能够慢慢引导他走到“天地间至尊至贵”的这条道路上,这样是最好的了。但这一切要有良师益友才能启蒙。如果一直没有好的师友相伴,那就会陷入愚迷蒙昧的境遇之中。
《周子通书》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到易象。这一章实际上是来自于《易经》蒙卦,是周敦颐先生对蒙卦的体会。我们看看《易经》蒙卦是怎么说的。
山水蒙卦,上艮下坎,为昏昧、蒙昧之象。蒙卦之上卦为艮,艮为山,遇山则止,走到山前没有路了,前进的路被山挡住,所以遇山当止。下卦坎为水,水具有流动性,有智慧之义。我们看蒙卦的整个卦象,水出山下,遇山则止。我们打卦如果打出这个蒙卦,虽有蒙昧之象,但也告知了自处之道。其卦辞曰:“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首先是亨,亨就是通。因为你一打卦,知道自己现在处于昏蒙的状态了,如果你要想变得清楚明了,变得聪明智慧,就需要寻找真正的良师益友来启发你的蒙昧。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你要想让自己不蒙昧,想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怎么办呢?求老师去啊!老师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只有学生主动去求学,才会有效。冯老师以前就经常说:道是求来的,所以不能往教,只能来学。我们不能看到哪里缺道了,我心怀道义,就跑到那里去传道。这是不行的!送上门的东西,再宝贝都没人搭理。所以,传道之人要有如如不动的心态,非求则不教。就像达磨祖师面壁九年,正襟危坐,就等真正有心的人前来求学。只有这样彼此才能相应,老师才教得好,学生也才学得好。如果你装了一肚皮的学问到处去叫卖,那就把这个天地间至尊至贵的宝贝贱卖了。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初筮,我们看下卦是个坎卦,初爻是阴爻,表明昏昧。二爻是下卦中位,是阳爻居中,还是挺好的,虽然你刚开始不懂,但是已经找到良师益友指点你了。渎,就是不作为、轻漫、不敬。“再三渎”,如果你反复提同样的问题,那就说明你没用心,对良师益友的指点没有认真去体会、理解。翻来覆去问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心中不敬,就是“渎”。这就不太好了,意味着老师没必要再给你多说什么了。“利贞”,如果你处在蒙昧的状态,但是你能认认真真地去求学,那么这条路还是行得通的,对你还是有利的,就能得其正,就能去除蒙昧开智慧。
蒙卦彖辞中还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处在昏蒙的状态,去寻找良师益友求学,就能够培养内心的正知正见。这就是养正,就是培养圣人之功。一个人不管你将来是如何了得、成就是如何高,刚生下来肯定是蒙昧无知,肯定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哪怕是大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牛顿这些人,也不是生而知之的,也都是求学得来的。孔圣人也是从蒙昧中不断地求知求学,培养自己的正知正见,最后才达到圣人的境界,才具有圣人化育万物的能力和功德。
蒙卦大象辞云:“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对君子而言,就要以蒙卦的精神作为教育后学的指导,以自己知道的真理之果来培育后学的德行。而后学呢?不管是心性上面,还是具体的事情上面,都要承认自己的昏蒙,通过良师益友的培育来完善自己的德性。
我们把《易经》蒙卦的内容解释出来以后,再看周敦颐先生这里所讲,就非常清楚了。“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蒙昧状态,没有找到良师益友,没有善知识指点,那就很不幸了,要想聪明起来、高明起来就很难。“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所以真正的道义,是从良师益友那里求学得来的,非常尊贵,非常稀有难得。“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如果我们人生之中能够遇到了良师益友,那真正是太重要了。如果彼此之间能经常聚在一起,大家相尚以道,相互进德修业,那将是最快乐的事情,就像我们书院现在大家这样快乐地相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