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对员工“没有责任心、主动性”的抱怨,是在企业管理咨询中听到最多的,它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组织一次品牌推广活动,客户来到现场,工作人员的职责是介绍公司、品牌和产品。老板自然希望每个员工都能尽可能多地接触潜在客户,积极主动地向他们介绍。但是这项工作很劳累,需要到处跑来跑去、拿资料、与客户攀谈、给客户倒水、送客户出门等等。大部分员工很难持续保持这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很自然地会出现偷懒、坐下来休息、出去上厕所、抽烟等现象,这在老板眼里就是没有“责任心、主动性”了。
再比如,某员工违反规定把公司的车借给朋友开,结果出了事故,公司要对该员工通报批评并进行处理。但是公司制度并没有明确界定这件事是该行政部管,还是人力资源部管。结果两个部门谁也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增加额外工作量,相互推诿,两个部门的总监为了哪个部门该发通报批评居然“沟通”了一上午!老板知道后大发雷霆:“就这么点小事,你们俩居然浪费了一上午时间?”在老板眼里,这显然也是“缺乏责任心、主动性”的表现。
对于这个问题,老板们都是深恶痛绝的。这很好理解:在老板的心中,员工都是他支付工资雇来干活儿的,结果工资一分没少地支付了,但是该干的活儿却推三阻四、想方设法地逃避,“这样的员工简直就是蛀虫!甚至与小偷无异!”正是这样的态度和心理,中小企业的老板都会规定严格的制度来避免员工偷懒,并且实施严格的绩效考核,其心理动机自然是:“你干多少活儿,我就给多少钱,我不怕多支付工资,但是我的钱要花得值!”
老板们有这样的想法当然没有错,可问题是,愿望只是愿望,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老板们越是这样防止员工偷懒、不干活儿,员工就越发感觉自己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既然自己只挣那么可怜的一点工资,老板还像“防贼”一样防着自己,那自然也绝不愿意多花一分力气,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能少干就少干。而员工越是有这样的表现,老板就越发觉得员工不可信任、考核还不够严、惩罚还不够重,就更容易采取极端手段来实施管理。结果,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信任越来越少,矛盾越来越大,直到不可收拾。很多做业务出身的老板在管理一个大团队时经常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老板和员工之间这种对立由来已久,如果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变,这个问题也看似没法根本解决。但是也的确有很多公司的状态不是这样,员工的积极性很高,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并且会主动承担责任。
要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就需要搞清楚工作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1. 最基本的,工作是谋生手段,员工靠打工来赚钱,这很像交易,老板支付工资买来员工在企业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老板以严格管理、重奖重罚的方式按道理说就可以解决责任心、主动性的问题。
2. 但同时,对任何人来说,工作也是他的社会交际平台,正常人每天有8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工作场所,工作是他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工作时间,也没人有能把自己变成一部机器,没有七情六欲,没有喜怒哀乐。人需要工作实现个人价值、获得社会认同、满足归属感和其他的心理需求。
因此,从经济关系上看,老板与员工之间是雇佣关系,但是从社会关系上看,无论如何也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它一定会遵守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以及其他所有社会关系法则。其中最基本的法则是:有了尊重,才会有信任;有了信任,才会有付出;尊重、信任、付出都是相互的。
老板要求员工有责任心、主动性,就是在要求员工为企业多付出,而员工为企业、为老板付出的前提是感觉自己被信任,而感觉被信任的前提是得到企业与老板的尊重。如果老板像防贼一样防着员工偷懒,对员工没有最基本的尊重,从不关心员工的感受,那么就永远得不到员工对他的付出。
因此,员工对企业缺乏责任心、主动性,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对员工缺乏责任心、主动性。当然,社会环境与社会观念的变化也促成了这一点。中国改革开放30几年,市场经济对社会思潮与价值观的改变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但也是不可逆转的、决定性的。
目前企业的老板和高管一般是60、70年代的人,他们的管理方式和基本价值观是在过去10年、20年前形成的,但是他们要管理的员工已经是80、90年代的人,他们脑子里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转变。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家庭的态度等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想过一种什么生活、如果对待上级、如何对待工作、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等这些观念已经今非昔比。
社会思潮的变迁不是本书讨论的主题,我们只需要知道这种变迁已经无法回避地影响到了企业中的社会生态环境,它的确导致了普遍性的员工心态变化,从而让企业家与管理者感觉员工缺乏责任心、主动性。但是这不等于80后、90后这一代人天生就没有责任心、主动性,只不过把它们激发出来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企业家和管理者必须学会如何适应他们的价值观,而不是反过来,只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才是未来、才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