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处理中的交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流,处理人员应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负法律责任。因此,用词、用句、肢体语言不单单是表达意思,还要注意其是否会引起误解,形成不利证据、证言。
1.用词
词是汉语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汇是汉语中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森林和树的关系。汉语词汇非常丰富,目前,新华字典现已经收录20959个汉字、52万个词语,同时还在不断地增加。有关词及词汇的知识,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进行过学习,希望大家经常温习,精准掌握。
2.投诉处理中的用词应注意
不能使用自造词,特别是网络中经常出现的词,即使非用不可,也必须是对方理解的语义和你想表达的语义相同。
不能随意使用行业的固定短语(也不能自造人们用语习惯外的固定短语),行业词汇作为本行业的人员相互使用是可以的,但对于投诉者则是生疏的,贸然使用不易理解,增加交流成本,甚至产生误解。
正确使用略语,它是为了说话方便而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双百”,“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简称“三军”等,社会通用的略语是可以使用的,但有些略语在与投诉者交流时则不能使用,如本书中多次提到的“客诉”(顾客投诉接待处理人员)。另外,与投诉者交流还要尽量避免使用生词,要根据其语言水平选择使用简洁、易懂的词汇。
3.用句
用句也可称为用语,它是表达语言的基本单位,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等。从语法上讲,句子一般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如“我们(主语)要解决(谓语)你提出的问题(宾语)”,有时也会省略其中的要素。
用语应该注意:按照语法规则用语,不能前言不搭后语,让人不懂其表达意思,做到简洁、易懂;除非与相关专业投诉者交流,不要用专业术语;不要使用网络热语,如“再哭,让你哭成三眼皮”“一人不住庙,两人不观井,三人不抬树”等。
4.表情
表情即肢体语言,有研究表明,交流时文字、语调、肢体动作等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字占7%、语调占38%、肢体动作(语言)占55%,所以适当运用肢体语言,会为你的谈吐增加魅力,提升对方的理解速度。
用词、用句、肢体语言运用要配合得当,不能随意而为,如有的人说话时习惯手舞足蹈、来回走动,有的人习惯慷慨陈词、指手画脚等,要加以节制,恰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