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祯祥与妖孽之间

儒家的入世精神很强,所以下面所举的例子,都是与国家兴亡有关的。“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祯祥,就是吉兆出现,这是国家兴盛的先机;国家将亡的先机是什么呢?就是妖孽出现。所以,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于祯祥和妖孽都非常关注,这种观念古已有之。

古人对吉凶之兆是很认真的。我们看齐桓公称霸,史载他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好生了得!齐桓公后来很骄傲,虚荣心膨胀得厉害,要封泰山、禅梁父。这时候,管仲就劝他说,封禅的事可做不得,只有像尧、舜这样的上古圣王,才有资格这样做。但是,齐桓公这时已经很狂妄了,自以为像尧、舜、禹、汤这样的圣王,其功勋跟自己比也不见得有多大。管仲见劝说不了,只好拿出杀手锏来,说光有功勋不行,天下还得要有“祯祥”出现才行啊!要什么样的祯祥?那就是要“四海献瑞”:东海比目鱼、西海比翼鸟、北方长蕙稻、南方三脊草。这些吉祥物得全部冒出来才行。现在天下的争战还没有完全平息,凤凰麒麟也不来,嘉谷也不在,老百姓呢,饿殍满地,饥荒遍野,还没有休养生息,你这样去封禅,会违背天命,有不祥啊!齐桓公听了这个,方才作罢,打消了封禅的妄想。

可是,后世的帝王就没有齐桓公那么老实,而且手下往往还有很多溜须拍马、心怀鬼胎的家伙,故意制造“祯祥”以取悦皇上,或人为制造“妖孽”来陷害他人。我们看历史书,这类降天书、获白鹿、献麒麟之类的事,每朝每代都有。说实话,我们看现在的新闻报道,有些地方还不时闹出这些无喱头来,什么“盛世出国虎”之类,让人看了哭笑不得。

历史上凡是真正有见识、有智慧的人,对这类的所谓“祥符”之说、“妖孽”之说,都不以为然,起码不会受其蛊惑。

春秋的时候,齐景公有一次出去狩猎,原想打几只野鹿山鸡之类的,放松放松,消遣消遣。谁知到了山上,草丛里突然跳出一只老虎,“啊呜”地一声吼,吓得他屁滚尿流,头也不敢回就逃到了河边上。回头一看,还好,老虎没有追上来,阿弥陀佛!谁知他刚刚松了一口气,河边沼泽里又钻出一条车轮粗的蟒蛇来,血盆大口一张,仿佛连人带马都要吞下去。这时候,他又转身逃跑,终于逃回城里,进了王宫,把大门紧闭,吓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周围的人见到这个情形,都纷纷议论,糟啦!我们的国君上山遇虎,下泽遇蛇,那是国家的不祥之兆啊!危险啊,是不是预示着邻国要来攻打我们啦?是不是预示着王宫里有妖孽出来乱政啦?总之,一时间人心惶惶,齐景公更是张皇失措。

这时候,齐国的贤相晏子就进宫见齐王。他说,据我所知,国之不祥有三,哪三种呢?“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都有贤良的人才,但是,如果居上位的人不知道,没有眼力从人群中把贤人发现出来,成天还感叹国家无人、天下无人,那就是第一不祥之事。其次,如果国君知道了谁是贤人,但是,你是贤人又怎么样?现在有句话,叫“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对不起!你行不行得我说了算,再有本事我也不用你,你再贤能也给我靠边站,到一边凉快去!晏子说了,国君如果有这种心态,就是国家第二个不祥之兆。第三个不祥之兆,就是你也知道谁有德行本事,你也把有德行本事的人放到了重要岗位上,但是,你“用而不任”,不能完全信任他,总是要搞点平衡术,要派些亲信在左右监视他、限制他,让他不能放手做自己该做的事,那么对国家而言,这种情形也是不祥的征兆。

晏子接着说:“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至于前面发生的事,是你自己没事乱跑,跑到老虎、蟒蛇的地盘里,当然要见虎见蛇嘛,哪里有什么不祥呢?一点事儿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