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身母婴行业源于一种责任感

《执行官》:宝洁被誉为营销人的黄埔军校,你在宝洁公司有近20年的工作经历,你觉得宝洁营销究竟牛在哪儿?

Mable (麦咏红):宝洁(Procter & Gameble)是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在业界被称为黄埔军校,我个人认为它的厉害之处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多品牌战略。宝洁在全球品牌达到300多个,在中国就有11个品类,近30个知名品牌。但宝洁并没有成为任何一种产品的商标,而是作为出品公司对所有品牌起到品质支撑的作用。实行多品牌战略有助于最大限度的占有市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各类需求,提高忠诚度和消费者对品牌的心智定位,从而培养消费者对企业的偏好;

第二,宝洁采取差异化营销的战略。宝洁追求同类型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体现在定位、功能、包装、宣传等方面,从而形成每个品牌的鲜明个性,比如潘婷传达的品牌定位是“健康和美丽”,而飘柔则是“邻家女孩自信”,海飞丝则主打“去屑实力派”,不同品牌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市场不重叠;

第三,持续不断的新品开发。宝洁提出了“360度创新”的概念,围绕消费者体验进行全方位创新,比如,宝洁发明了第一款纸尿裤、第一瓶去屑洗发水、第一款洗衣凝珠,等等。另外,宝洁倡导FMOT,即产品有颜值,能第一眼就吸引消费者;SMOT,产品有内涵,让使用过的消费者真心喜欢上宝洁的产品;TMOT,形成复购。

通过这些营销策略,宝洁在快消品的细分领域内一直处于领先的市场地位。

《执行官》:近几年来,宝洁遇到比较大的挑战。在你看来,是因为消费者的变化所致还是市场环境原因?还是宝洁应对市场变化的“套路”失灵了?

Mable (麦咏红):我个人认为,这几方面的原因都有。

第一,市场竞争加剧,中国从20年前的几千家日化企业迅速发展到现在几百万家企业,宝洁的年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都受到很大的挑战。

第2,​ 宝洁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不够敏捷,决策不够快。

第三,消费者的忠诚度减弱了,消费者的选择多了,忠诚度自然降低,加上现在电商平台的崛起。因此,宝洁在品牌策略和品牌布局上的调整都是必要的。

《执行官》:在宝洁“毕业”后,很多人会有孤独求败的感觉,因为营销已经专业、系统和独到了,创业后你为什么还继续投身母婴洗化用品?是否发现了宝洁未曾关注的市场机会?

Mable (麦咏红):我是2015年离开的宝洁,宝洁有个习惯的说法,即宝洁是个黄埔军校,离开就是毕业了。我离开时不觉得自己是独孤求败,而是抱着一种求胜的心态。我当时被一家资金公司挖去做明星品牌管理公司,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我投身母婴产品也非一时冲动,而是在宝洁近20年的专业积累上,顺势而为。由于中国二胎政策,每年会有2000万新生儿,加上人们的消费升级,母婴产品的市场规模将会从2016的7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76亿元。除此之外,还有个人情怀: 我女儿小时候皮肤过敏严重,我却找不到适合她还是婴儿时使用的防过敏保护洗护用品,包括宝洁在内都没有这类洗护产品,这就让我产生了一种责任感和义务感,想要为母婴行业提供一些更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