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奖惩,还未能达到制度化的地步,人治的成分较大。一般来说,对有功的官吏,多采用实物赏赐或荣誉赏赐的方式。例如,曹魏时,郎中令袁涣(字曜卿)死后,“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一教‘以太仓谷千斛赐郎中令之家’,一教‘以垣下谷千斛与曜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仓谷者,官法也;以垣下谷者,亲旧也。’”317
晋代以后,以功赏物的情况亦较为多见。例如:咸宁元年,“以故邺令夏谡有清称,赐谷百斛”;咸宁二年,“以平州刺史傅询、前广平太守孟桓清白有闻,询赐帛二百匹,桓百匹”;太康十年,“以京兆太守刘霄、阳平太守梁柳有政绩,各赐谷千斛”318。
除赏物外,还可增秩、赐谥,或给予特殊的荣誉待遇。晋元帝时,“会稽内史诸葛恢,莅官三年,政清人和,为诸郡首,宜进其位班,以劝风教。今增恢秩中二千石。”319南朝宋武帝对已故功臣刘穆之谥文宣公,令配食高祖庙320。梁卫尉张弘策死难于任上,“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愍*(读音mǐn)。”321
高级官吏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特殊礼遇。如三公有病,可乘舆上朝。三国时太傅钟繇有膝疾,拜起不便,司徒华歆亦因高年疾病,“朝见皆使载舆车,虎贲舁殿就坐。是后三公有疾,遂以为故事。”322晋武帝时,荀顗*(读音yǐ)任太尉。“咸宁初,诏论次功臣,将配飨宗庙,所司奏顗等十二人,铭功太常,配飨清庙。”323
除了因功因勋赏赐外,为了平衡统治阶级的利益,培养臣民的忠诚,缓解社会矛盾,各朝代的皇帝,遇有国家大典一般都要进行普遍赏赐。
在官吏的陟迁方面,魏晋南北朝逐步把官位的升迁和职务的变化区分开来。特别是在北魏时期,有了实职与散位分离的雏形。北魏孝文帝曾规定:“自今牧守温仁清俭、克己奉公者,可久于其任。岁积有成,迁位一级。”并把考课和陟迁结合为一体。对于地方官吏,则兼职和晋升并用。“诏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治二县,即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上至三郡,亦如之,三年迁为刺史。”324
北朝在官吏晋升方面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是“停年格”的创立。孝明帝时,吏部尚书崔亮制定颁布了停年格。崔亮自己认为,当时武人崛起,只知求官,不解书计,用之治民,为害甚大。所以专定停年格,用以消极限制武官。当时以及后代,对停年格的利弊一直有较大的争论。吏部郎中辛雄认为:“自神龟末来,专以停年为选。士无善恶,岁久先叙;职无剧易,名到授官。执按之吏,以差次日月为功能;铨衡之人,以简用老旧为平直。”325薛琡*(读音chù)任职吏部,上书请废停年格:“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便义均行雁,次若贯鱼,执簿呼名,一吏足矣。数人而用,何为铨*(读音chù)衡。请不依此。”326但停年之制在争论中传之后世。
在官吏的惩罚和黜降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制度模式。在这一时期,对于官僚犯罪、过失、违法等,都有了相应的处理办法,特别是有了对官吏犯罪的惩罚性法律规定。魏明帝时的《魏律》中,就有了《告劾律》、《请赇律》和《偿赃律》。到了两晋,则在汉律和魏律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违制律》。关于刑名,其时规定:“法律中诸不敬,违仪失式,及犯罪为公为私,赃入身不入身,皆随事轻重取法,以例求其名也。”对官吏犯罪有了故意和过失的区分。“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327。
一般来说,对于贪赃治罪甚严,轻则免官,重则处死,有时其上司还要连坐。东晋时,“尚书左丞戴抗,赃污百万,付法议罪,并免尚书傅玩、郎刘佣官。”328北魏和平二年,文成帝曾下诏道:“刺史牧民,为万里之表。自顷每因发调,逼民假贷,大商富贾,要射时利,旬日之间,增赢十倍。上下通同,分以润屋。故编户之家,困于冻馁;豪富之门,日有兼积。为政之弊,莫过于此。其一切禁绝,犯者十匹以上皆死。布告天下,咸令知禁。”329太和八年,孝文帝颁布了俸禄制度,治赃更严。“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330。其时因贪赃而被处罚者有:“梁州刺史、临淮王提坐贪纵,徙配北镇”;“夏州刺史章武王彬,以贪赇削封”;“汝阴王天赐、南安王桢并坐赃贿,免为庶人”;“济阴王郁,以贪残赐死”;等等331。
官吏过失犯罪,违法失职,则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训斥、降官、贬职、罚金、罚俸、夺爵、免官、禁锢以至刑罚等相应黜罚。对于官吏政绩不善、不尽职守者,则结合考课予以黜罚。如晋代荀勖“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闇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332。北魏孝文帝时,多次派使者巡行郡县,考核守令。凡有废于力、匮于财、疏于恩、失于刑、昏于政的官吏,均“黜而戮之”。宣武帝延昌元年,“诏守宰为御史所弹遇赦免者,及考在中第,皆代之。”333官吏言行不检,礼节有亏,违反封建道德,也要予以相应黜罚。对受免职处分的官吏,在晋代规定三年后才能叙用。山涛曾曰:“晋制,诸坐公事者,皆三年乃得叙用。其中多有好人,今逍遥无事。臣以为略依左迁法,随资裁减之,亦足惩戒,而官不失其用。”334应詹则曰:“今宜峻左降旧制,可二千石免官,三年乃得叙用。长史六年,户口折半,道里倍之。此法必明使天下知官难得而易失,必人慎其职,朝无惰官矣。”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