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之强,只识弯弓射大雕

那么,“北方之强”又怎样呢?孔夫子就说,“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衽,就是床上的草席子;金,指的是刀枪;革,是指身上穿的铠甲、头上戴的头盔之类。

“北方之强”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睡觉都是抱着刀枪、穿着铠甲。我们看唐代的边塞诗,像岑参、王昌龄、高适这些人写的诗,就很有“北方之强”的味道。我们看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句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的意境很凛然啊!这里的“一夜春风”不是指真正的春天,而是指八月间下漫天大雪,四周白茫茫一片,树上结的冰花就像春天梨树开花一样。在这样的天气里,将军的手冻坏了,连角弓都控制不住了;将士们身上穿着冰冷的铁甲,一路目送着这位武判官,在大雪纷飞的天山路上,踽踽远去。这是何等的苍凉世界!

再给大家引一首高适的《燕歌行》,我们一起体会诗中北方之强的感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就不解释了,大家细细品味,这也是“北方之强”的感觉。还有王翰的《凉州词》,也是千古名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我们看这些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之强,那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死而不厌的强悍作风,令人热血沸腾。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之强,的确显得铿锵豪迈,有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大气。

冯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要“养三气”,要养庙堂气、山林气和英雄气。南方之强就有点儿山林气的感觉,隐忍而不发,委曲而求全;而北方之强呢?显然是一种英雄豪迈之气。但是,如果没有山林气作为辅助,没有庙堂气的庄严宏大,英雄气就会流于粗鲁、野蛮,往往是能进不能退,刚则易折,不能够持之以恒。

我们看历史上,蒙古人缔造元朝替代了宋朝,就是典型的北方之强打掉了南方之强。成吉思汗多了不起啊!一代天骄,可惜“只识弯弓射大雕”,他所建立的横跨亚欧这样的大帝国,如此辉煌,不可一世。可是,元朝真正统治中国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很快就被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打垮。为什么这么厉害的大元帝国,几十年就玩儿完了呢?就是因为刚则易折。

所以,从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的对比来看,南方之强阴气过重,不能达到中庸之道;而北方之强呢,则是阳气太强、太过了,也不合乎于中庸之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