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组网联调

两个多月开会讨论技术要求、一个月提交技术方案,一年多的样机研制,十五个月就这么过去了。时间到了项目的第二年,第一期设备开始进场调试。刚刚做出来的设备,稳定性都比较差,每家的设备都像刚刚出生的婴儿,搞不清楚怎么就闹脾气。哪家的设备要是能正常开机运行起来就算情况好的了。别说互联互通了,其实刚进调度场地的头两个月,各个厂家没空去试实现互通,各家都在找自个儿的问题,都在改BUG。

这个过程烧钱的速度是很快的,所有厂家都报名了不止一种设备,无论哪个厂家,每种设备都需要派人,在那里既要测试又要改BUG,有时候需要从公司派人来现场,有时候需要调换零件,各家都来回地出差。整个联网调试场非常壮观,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好像在比赛一样,当时正值秋季,有的人穿着短袖在干活儿,有的人已经穿上夹克,还有人从东北飞过来的带着棉服,起初大家不熟悉,私下里互相笑话一下,后来大家熟悉了,会关心地问一句:“冷不冷,我车上有瓶二锅头给你取取暖?”

当系统调试进入第三个月的时候,突然爆出一个大新闻,南赛通讯的核心设备全面失败,南赛放弃自研,改为与北特合作,也就是ODM北特的样机。当时甲方的人也在调试场,当看到南赛的核心设备样机,一夜之间改成了与北特一样的样子,确实有些尴尬。好在大家不是找人做ODM,就是被要求ODM,所以全部的乙方厂家都没有纠结这件事,甲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让南赛汇报了一下设备变更的原因,再补上所做试验就过去了。

系统调试的第三个月,也是各家开始真正互联互通的时候,厂家之间的争吵就没断过。因为设备刚刚能够运行得起来,不同设备之间互通出问题时,双方都要查找问题,可谁的手里都有一堆事,所以各个厂家的技术人员展开了各种“花式甩锅”: “我这里没问题,是你们那边出了问题,你们先查一下吧”,还有说 “我们的产品跟其他公司的产品互通的时候没有问题,怎么跟你们公司的产品通信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你们赶紧查一查吧”。

这个时候,厂家最头痛的是,经常刚跟A公司调试通过了,又跟B公司调试,费好半天劲跟B公司也调试通过了,但再跟A公司调试的时候,发现又不通了。调试和纠错也需要技术实力,后来大家也明白了,把那些真正的研发者的产品调试通了,其他的靠ODM的公司的产品自然也就调试通了。于是,这些参加项目的公司慢慢出现了派别。大家彼此合作的基础并不强,但是激烈的竞争,让拥有共同的竞争对手的人走到了一起。

北特与南赛两家核心设备现在已经一样了,找北特ODM的厂家,也开始和北特保持同一立场,这两家渐渐形成一派,厂家数量多,话语权比较重,这就造成东讯在调试的时候非常被动,因为对手人多,经常被要求先查找自己的问题,但反复查几遍却发现问题不在东讯那儿,让东讯的人很是委屈。东讯资金实力强,派出的人手就是多,即使别人不配合,自己这边的设备却调试的进度很快,如果全部是东讯自己的设备组网,工作起来还是比较稳定的。

我们销售市场人员,在研发人员开会互相争论的时候,也围绕着甲方的人展开攻关行动。甲方这个时候并不显露任何倾向性的态度,派到现场的人都是干活儿的。真正做决策的,我们接触的机会很少,而且都是各个厂家的老板亲自接触。那个时候,乔总名义上是项目组长,但他的事情多,我实际上全程参加了各种活动和会议。有一次,我单独向乔总汇报的时候,问乔总:“之前的项目和这样的项目完全不能比,时间长,金额大,甲方把一切都放在桌面上,拿性能和参数说话,估计到了最后,甲方把测试的指标公布之后,选产品性能指标最好的厂家中标。”

乔总却对我说:“这个项目表面上跟以前的项目不一样,但实质并没有区别。如果项目评审结束之后,你会发现,各个厂家即使提供同样的产品,最后分得的市场份额也有差距。所以现在大家眼睛盯着系统联调,可是上层的攻关活动却一直没有停,大家各自都是展开了浑身解数的。”

我问:“乔总您专门做上层公关?”

乔总说:“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项目开始这么久,直到上个月甲方的张部长来了公司一趟,其他时候甲方都没有派人来看过公司?”

我说:“是因为我们没请到甲方的人?”

乔总说:“张部长能来公司参观考察,是老板运作的结果。我们公司跟甲方合作的年头短,不比北特、南赛他们,他们在里面的客户关系做得很深。老板跟这些人打交道久了,知道甲方的决策领导有独特的眼光和视角,老板用的方法是找人引荐,而且还不止找一个人,引荐几次之后,老板才终于见到了甲方的决策领导。”

我说:“还要找好几个人引荐呀,那甲方的决策领导也太大的谱了吧?”

乔总笑着说:“不是甲方的决策领导摆谱,而是找到什么样的人引荐,才是我们老板实力的考验。在中国,做得成功的企业家,肯定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在哪个圈子里,你就能找到什么样的人。我们公司上市时间不长,老板也是最近才找到重量级的人才特意给我们引荐。”

我说:“找这些人引荐是很难吗?”

乔总说:“很难,这些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非常靠谱的人,如果对你个人不够认可,是绝对不会引荐你的。”

我说:“那引荐之后,是不是只要我们产品通过测试,我们就能拿到甲方的订单了?”

乔总说:“引荐只意味着你们可以接触了,或者说你可以直接见甲方决策领导了。但是,甲方决策领导肯见你,就是在观察你和你的公司,到我们可以拿到订单还有一段距离。”

我问:“那现场的测试、招投标,那些评审专家难道不是敲定最终结果的人吗?难道还是回到以前,甲方领导说了算的局面吗?”

乔总说:“当然不是这么简单。这次是试点样机的招投标,但是专家们只对产品的技术做出权威的评价,产品能不能让一线的使用人员觉得好用,特别是通信网络,能不能让所有的用户感到满意,乙方能不能在甲方的背后,支持甲方的业务发展,这些并不能简单地在评审会上看出来。而这些真实的意见,最终都会汇总到甲方的决策领导那里,由他来判断,选用哪个厂家的产品。自始至终,甲方决策领导一直掌控着项目的局面,只是甲方决策领导很少出现在项目现场而已。”

我想了想,说:“还是需要做领导工作,现在老板在做领导工作,我们做甲方工作人员的工作,我们实际是分级负责。”

乔总说:“没错,公司里面,这个项目的实际负责人是老板,我把大家的情况,每周都汇总一次报给老板,而老板每个月都要创造机会跟甲方的决策领导碰面。所以,接下来,我们加把劲,一定要一鼓作气拿下。那几个我们力争的产品,一定要形成最后的订单。怎么通过测试,是研发人员的问题;怎么拿下订单,是我们的工作。不要只在项目现场跑腿,你现在跟甲方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在给甲方的人员留下印象。不是只有我们才定期汇报,甲方的人也是定期汇报的,我们这里出了什么事,我们服务得好不好,其实都在影响着甲方决策领导最终的订单分配。”

我说:“这下明白了,乔总。”

各家系统联调还在继续,东讯电子、北特通信、南赛通讯三家的核心设备和外围设备互通慢慢变得没有问题,东讯电子的核心设备与北特通信、南赛通讯的核心设备互通的时候时不时会有点儿问题。而与此同时,南赛通讯把人力从核心设备撤出后,全力加码在高利润设备方面,使得南赛通讯的高利润设备表现得非常亮眼。除去东讯电子和北特通信两家,其他公司的实力差不少,于是南赛通讯放弃核心设备,降维竞争。这让我们一度怀疑,是不是花大力气做核心设备是错的,企业要赚钱,就应当重点投入在高利润设备上面呢?我们那时候还想,东讯电子好像处于非常危险的情况了,北特通信和南赛通讯已经联手,看起来是要把东讯电子排挤出去,而南赛通讯的高利润设备,应该是板上钉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