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与尊贤

首先的第一经是“修身也”。这个没啥好说的,是绝对的前提!我们在各种场合已经讲得很多了。己身不正焉能正人,这是做人的根本,要做事先做人,要做人先修身。“大学八目”,修身是其中的核心、枢纽。

第二经是“尊贤也”。尊重人才,尤其是品德高尚、德行贤良的人,这是一个领导者能不能得人心、能不能成就事业的关键。我以前写过一本关于古代隐士的书,什么是隐士?就是把自己的德行、品德隐藏起来,不计较名利的人,不为世间名利所动的人,那是贤人的最高境界啊!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真正有作为、心胸开阔的古代帝王,往往都有尊贤、让贤之风;而这些贤人隐士呢?也未必会接帝王们的招,他们大多数会逃名而去,隐入深山,就是不跟你玩。

我们看“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尧帝对于许由恭敬得很啊!他要把天子之位让给许由,并且对大隐士许由说,你对我来说,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光芒万丈啊!既然你这个太阳和月亮都已经升起来了,我这根小小的蜡烛,还有什么必要燃烧呢!尧帝很会打比喻的。他还比喻说,许由啊,你对万民就像及时雨一样啊!眼看及时雨就要降下来了,何必还要我这样一个只知道搞人工灌溉的人,去一瓢一瓢地浇灌大地呢?请答应我,让我把天下交给你来管吧!但许由怎么回答的呢?他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大治,然后才叫我去替代你,我是为了捡个好名声吗?我才不干这个事呢!你也不要给我戴高帽子,说我是什么红太阳闪金光,我只不过是森林里的鹪鹩、鼹鼠罢了。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根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只不过把肚子灌满而已。你的天下再大再好,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用处啊!最后,许由被尧帝缠得没办法,干脆跑到深山里去,一点踪迹都不留下来了。

还有啊,西汉初年的商山四皓,也是当时最受世人推崇的大隐士。汉高祖刘邦多次请他们出山,都被他们拒绝,吃了闭门羹。后来,刘邦嫌太子刘盈性格太懦弱,一点也不像自己,就想废掉他,重新立幼子如意为太子。吕后一听急死了,太子是自己的亲生子嘛,如意是戚妃的儿子,他要是当了太子,自己就只能被打入冷宫,宫廷斗争你死我活,甚至母子俩的性命可能被牺牲掉!她什么话都说了,什么办法都想尽了,就是动摇不了刘邦废长立幼的决心,无奈之下,只好去求张良。张良说皇上废太子的事,谁去说都没用,只有一个办法可以一试。什么办法呢?就是授意吕后去请商山四皓,说你能把这四个倔老头子请出来,让他们帮助太子,也许皇上会改变主意。吕后想方设法,终于把商山四皓请出山来,当了太子刘盈的老师。至于吕后用了什么方法,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总之,她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如愿以偿。

有一次,吕后在太子府上大宴宾客,请皇上也赏光过来。刘邦过来以后,看见太子背后老是跟着四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而且气宇轩昂,相貌不凡,于是就问他们是什么来头。结果呢?他一听之下大惊失色!自己以皇上的面子,多少次都请不动的大隐士,现在却成了太子的老师,这还了得!可是,这四个老头子名气太大,得罪不起啊!他由此知道,自己这位懦弱的太子已经大得人心了,是废不得了,只好传位给他。

你看,尊贤救了太子刘盈的命!前面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的确是如此啊!历史上还有很多例子,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代中国的大麻烦,就是不能尊贤。自从文革“批林批孔”,把知识分子当成“臭老九”之后,谁还把老师当一回事啊?现在的老师哪有什么社会地位可言啊?我们看各个师范院校,条件开得再好都没有学生愿意报考,中小学再怎么提高老师待遇,都没有几个人心甘情愿地做老师。这样下去,整个民族的素质怎么提高得了啊?不信我们往后看,以后中国社会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一定会是触目惊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