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以人或物来看,背面是阴,故曰负阴,正面是阳,故曰抱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明确阴阳两种元素或性质是万物的基本构成。这是中国人认识万物的基本出发点,比之印度的四大说,战国时期的五行说,更反映中国原生思想的特质。老子是第一个明确使用《周易》观念系统的思想家,战国时代的儒家“易传派”,将周易与儒家观念体系进行了一次糅合,对于奠定儒学在其后的思想地位,起到关键性作用。战国诸子,道、儒、墨、法、兵、农、医、纵横、名、杂诸家。都将阴阳作为基本框架,乃至五行也被阴阳家纳入周易的类比系统。因此,《周易》才是中国思想的真正源头,不仅老子、孔子、孙子等沿用《周易》的基本框架与基础概念,战国的诸子之学也无不受《周易》影响。
冲气:这两个字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历代各家解释不已,从哲学派、义理派、象数派乃至阴阳家、风水师、气功派,都重视这两个字。说这两个字是“道门”(奉老子为宗的道家各派总称)的核心概念,也不为过。
所谓冲气以为和,是基于自然界大量存在的阴性与阳性元素,汇聚一处,氤氲化生,最后达成一个阴阳均衡(和)状态的拟称。比如烹煮鱼肉,下面是火,里面有水,热火与冷水交互作用,就做出一锅美味。火与水就是阳气与阴气,两气交相作用,就烧出一锅热水或美味,这就是冲气以为和。
所谓和,是一个以人的舒适度为标准的评价用词,感觉舒服就叫和,感觉不舒服就叫不和,是个看似客观、实则主观倾向很强的标准。
损、益:意思明确,损就是减少,益就是增加。
强梁:梁是屋子的承重房梁,栋梁指一国、一家的主导者,如朝廷里的三公,家里的长子等,引申比喻强势、固执、自负的人。
死:古人对死非常重视,丧礼比出生、冠礼隆重得多,甚至比登基礼都复杂。寿终正寝,即自然死去、按照礼制下葬,是一生之德的最后体现。不得其死,也就是指,不寿而亡,不正而葬。不得其死是对人最大的诅咒。
学父:通行本作“教父”,帛书甲本为“学父”,据帛书本改。学父,即学习之本,或学习的矫正者。父字在甲骨文里,是一个人拿着一个木棍,这是学父的形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