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国自由思想的源头

既然没有能让“朴”臣服的力量,那么朴的力量(或作用)是什么呢?老子说,侯王如果能够奉行朴的规则,就不用去用战争抢夺、用法律命令、用监工看管、用喋喋不休让人忠诚,因为侯王奉行朴的规则,别说是百姓、人民,连万物都会主动来成为侯王的“客人”。

一般意义上,将宾解释为臣服并无问题(宾服),但在老子的理想里,应该没有主宰与臣服这个区分。老子用“宾”这个字是非常精妙的,即表达了和谐的意思,又没有完全消解“自我”与“他者”的客观现实。

此处的“侯王”就是指老子所在时代的王者与诸侯,不是指理想中的圣人王,老子说按照朴的规矩做,万物都会主动来做客。在古代,客人是对主人的尊敬,主人对于来客,欢喜招待,《诗经·小雅·鹿鸣》里有精彩描述主客之洽的场景: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我想老子在写“万物将自宾”的时候,想到的或许正是诗经里的这个场景。老子说,这个自宾是个什么概念呢:就像天地交融,天降喜雨那样,人民也不需要命令就自然雨露均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有注释者说“自均”是平等主义,从本章上下文看,此处的自均是指大雨之下,没有偏私,让人民都雨露均沾,而不是指人民自己主动整齐划一。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只要符合道的法则,那么生活的利益就会像天地相合、喜降好雨一样,不用分配也能让人民雨露均沾。

祈雨是甲骨文里出现最多的占卜内容,在农业社会,除了淫雨(指雨水过多)之外,绝大多数时候,雨水是有利于大地物产丰收的。将雨水比作天之甘露,极为正常。

这里要提醒的是老子对于“自宾”“自均”之“自”的强调,是老子思想的特色。老子为何推崇“道”,而反对仁义礼智等,根本原因是道能让人主动接受、认同、臣服、服从,即西方哲学里的“自由意志”。老子对于主动选择、主动行为的强调,与西方哲学里“自由意志”的内涵基本一致。

老子的“上无为而下自然”的思想,到了庄子就变成了绝对自由的新主张:无待逍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以老子、庄子为源头的道家思想,其源头的气质就是徒弟不输于老师,这种不以始祖之言为教条的思想,贯穿道家2000多年的发展,包括道教的历史,本质上也不是围绕老子(《道德经》)句义的阐释与争论、争执解释的正统,而是不断地添加新内容、新思想。道教的真实历史是一个松散的、有规矩而无统一的派别,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道教即使被某些王朝奉为国教,也缺乏宗教的力量。

就是因为道教在经(以一本书为圣言教条)、律(形成统一的戒律体系)、论(阐述思想必须以原始经典文字为基础)三个基本方面过于松散,所以道教的三宝(佛教里指佛、法、僧),儒家里的三宝(指孔子、论语(然后从五经道十三经)、儒生-官僚集团),基督教的三宝(上帝、《圣经》、教会-修道院、经院哲学)在道教里都是“有其形而无其神”的,缺乏“正统的教条”的强制约束力。

老子只是名义上的教主,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是名义上的源头,都不能说是教主,《道德经》虽然也被列为经典,但道教发展历史上,从没有发生因注释分歧导致的正统之争,或者如基督教那样演化为教派冲突、战争与宗教法庭。

儒家虽然没有宗教法庭,但正统之争一直持续,直到朱熹《四书集注》成为标准注解、科举考试的母本,儒学正式转变成儒教,对于明清552年(1368—1911年,两个276年)历史走向产生致命的影响:同时期,欧洲开始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紧接着工业革命、科学兴起、殖民主义,塑造了资本主义、民族国家、霸权主义,即所谓“西方的兴起”。

老子以“民莫之令而自均”来规劝“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可见老子并不是一定要“颠覆现实”的,他也与孔子、孟子一样,希望当世的侯王们能够接受他的道、奉行他的道,只是老子没有如孔子、孟子那样周游列国、遍干诸侯,推销自己的学说,也没有门徒去捍卫、推销老师的学说。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里比较“吃亏”的地方,老子本人没有培养门徒,仅有思想的共鸣者是不够的。

更何况,后世的思想者,不过是拉老子这尊大神,来推销他们自己的思想,庄子、韩非、道教(五斗米道、太平道、葛洪、全真教等)都是如此,比之孔子之后延续未断的“孔门正宗”,老子还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清朝被推翻后,“中华民国”继续尊崇儒教,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1918-2008)被任命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张天师一样移居到台湾。孔德成死后,其孙孔垂长(1975)继位。张鲁的子孙后来徙居江西龙虎山(今江西省贵溪市),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张天师,受到历代王朝的尊崇。所创教团也被称作天师道或正一道,成为道教门派中势力最大的组织。张天师后被张氏子孙代代继承,第六十三代张天师张恩溥(1904-1969)于1949年逃到台湾。死后,其侄子张源先(1930-2008)继任为第六十四代张天师(《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5:三国志的世界》)。

日本学者如此评论:作为儒道两教开山鼻祖孔子和张天师的后裔,可以说是拥有了全球屈指可数的古老家系。在中国这样一个革命频仍的国家,王朝虽然不能永续,但是宗教领袖们却经历无数王朝的兴衰达到了万世一系(《讲谈社·三国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