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鱼翔
【故事关键词】财税尽调 整体尽调 资质 接盘侠 职工安置
(1)尽调机构。
瑞安达财税,具有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执业资质,专业从事财税、税务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上市辅导、并购重组咨询、税务策划咨询服务。为本并购故事提供并购尽调咨询服务,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企业并购的财税尽调事项。
(2)被收购方背景。
浩德水建公司,隶属于某水利局下属股份制企业,成立于1990年。2000年实行改制,由15位自然人股东出资,取得了股东变更的各项目手续,并未进行工商变更登记。
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总承包壹级资质,全省共有4家水利工程一级资质企业,全国也只有十几家企业,资质比较稀缺。主要经营水利局发包的水利建设工程,每年约10几亿工程总额。在全国各省市有25分公司,基本上是挂靠性质,只有三四个分公司正常运营,其他分公司处于半歇业状态。
水建公司一直由老王担任总经理兼法定代表人,并负责经营管理,此时因为老王挪用公款、卷入资金纠纷等原因,已被司法机关监视居住。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水电公司欠银行贷款到期无法偿还,工人拿不到工资而多次上访。水利局领导多次被市委领导约谈,故被要求妥善处理水建事件。
时任水利局副局长的L局长分管水建公司整改工作,由于贷款到期、资质年检到期、工人上访、资不抵债等现状,濒临破产。如果采用破产解决水建问题,则会引起各类社会矛盾的爆发,对水利部门相当不利,于是寻求外部“接盘侠”成了最理想的方案。
水建公司唯一能打动“接盘侠”的就是水电施工一级资质和水利局的发包工程,于是水建公司开启了并购之路。
(3)收购方背景。
兴华建设公司,民营企业,主要从事公路、桥梁、市政工程的建设施工,实际控制人兼法定代表人M总。
M总的好友Z是水建公司一分公司的负责人,向M总提供水建公司寻“接盘侠”的信息,并希望M总收购水建公司。
M先生一直是做路桥建设工程,积累了大量人脉资源,水利工程施工与路桥施工正好互补,可以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而且水利工程基本处于半垄断状态,项目利润空间可观,而且投资风险较小。经过再三思考,产生了收购水建公司的想法,于是委托Z牵线搭桥。
(4)初次见面。
两家公司相距200公里,经过Z的来回沟通,促成双方第一次见面。邀请水建公司来兴华公司考察,毕竟是政府关注项目,水建公司对收购方的情况一定要做好充分的了解。
为了使初次见面的洽谈能顺利,M先生请来他的笔者团队——瑞安达财税集团朱先生和律师事务所蒋律师,朱先生与蒋律师是M先生的长期顾问团队,彼此配合默契。三个人在一个茶社商议并购双方初次见面需要了解的相关事项。
某日下午两点,水建公司一行五人来A市对兴华公司进行初次考察,由L局长亲自带队,队员包括:法律师顾问、代理总经理、清算组代表、财务总监。兴华公司派出四名代表,分别是兴华公司老板M总、法律顾问蒋律师、财税顾问朱先生、兴华公司总经理李先生。
双方第一次正式沟通,彼此寒暄,天文地理,名家典故,半小时后方进入主题,关于一些项目概况不再多述。作为财税顾问,我主要关心的是目标公司的历史背景、公司架构、经营状况、债权债务、资产情况,或有负债或权益等。从双方的商谈中,讨论更多的是债务的偿还,主要需偿还银行借款和人员工资。水建公司的诉求是希望接盘方承担所有债务及清算费用,兴华公司需要测算收购代价,即水建公司究竟有多少债务,实际收购双方的结合点是水建公司有一张壹级水利资质。彼此互有诚意,洽谈愉快。
首次谈判结束,兴华公司宴请来宾,席间谈笑风生、觥筹交错,中国的酒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西方是红酒派对,咱们是红白黄三种全会,拉近谈判双方的距离,促进了彼此的感情交流,真是无酒不成席,无话不成交友。
(5)深入尽调。
根据初次见面的沟通,瑞安达公司作为财税代理人制作了财税调查方案,主要测算收购成本,需要梳理水建公司的现有债务和潜在债务。现有债务比较复杂,由于原法人老王操作不规范,个人与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比较繁多,涉及个人借贷、银行借贷、民间融资、P2P资金、高利贷等,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用上了。弄清目标公司的实际债务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专业的敏感性,目标公司的潜在债务主要是税务风险,因为施工企业的特征,诸多挂靠分公司的存在,可能会存在税务风险,主要会涉及目标公司本身及20多个分公司。为此,我们有必要对税务风险进行认真地尽调。
鉴于上述两方面,我们把尽调工作计划发给了水建公司,并要求提供相关的资料数据。由于水建公司来访考察后,感觉兴华公司有很大的收购兴趣,并且有实力承接水建公司的各项债务,水利局作为主管单位当然是希望尽早完成收购,摆脱沉重的水建包袱。于是,要求我们三周内完成尽调。
1990年成立的公司,25年的账务,下属25个分公司,要在两个周内完成尽调,任务非常艰巨。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做,通过发现问题来换时间。于是,我们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入场,还聘请了瑞安达公司在当地的合作伙伴火速派员支援。兵分两路,一路直接清理所有债务明细,另一路审计企业税务风险。
(6)发现问题。
我们要求水建公司提供25个分公司的财务账目,各分公司分散全国各地,水建公司经过协调,要求全体分公司负责人带上财务账目来公司总部开会,同时提供总分公司之间的往来对账。我们的尽调人员向各分公司负责人要财务账册时,分公司负责人基本回复:没有账。听到这话,我的头快炸了,怎么分公司就是你个人的呢。一点法律知识也不懂,下次让并购笔者给他们上上课。
一个安徽分公司负责人情绪激动地说:“分公司的账是我自己的,又不是公司的,凭什么要给你呢?反正我们的税都交了,该付给公司的管理费也付了,现在公司还欠我们的保证金还没有给呢。”哇,信息量太大了。听闻此言,财税朱先生立即吩咐尽调人员:一是统计分公司历年收入总和,分析税负;二是统计总公司收费分公司投标保证金,确认应付款项;三是核查总公司管理费收入,确认总公司纳税依据。谢天谢地,分公司负责人一句话让我们有了明确的调查方向,具体问题如下:
分公司自营业务:分公司在各地自营部分零星承包工程,分公司直接到地方税务局代开建安发票,自行纳税。据了解,各分公司在分公司所在地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即按开票金额核定税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由于管理人员对税务知识的缺乏,他们认为:所得税已经按核定税率缴纳税,相应的成本发票就无需再取得,分公司就不用做账了。这对总公司来说真的很可怕,核定征收的企业也是需要按企业核算要求建账的,除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的不需建账的企业,对核定征收的企业税务局也是进行正常的纳税检查。
分公司招标业务:分公司用总公司资质招投标承接业务,分公司组织施工,发包方(甲方)将工程款汇入水建总公司账户,总公司收款开具票给发包方。总公司按照实际收款金额扣除税费、管理费(开票额的2%)后,把余款转给分公司负责人。这就是当时建筑施工企业常用的挂靠模式。挂靠模式下,水建总公司应该按照开票金额作为工程施工收入,实际发生的施工成本或者分包价款作为工程施工成本,并入利润表计算各月应纳税所得额。然而,经调查发现:水建公司账面只按照收取的管理费记账业务收入,其中的税务风险可想而知了。
项目保证金:每次分公司借用总公司资质投标时,需要向总公司招标公司支付投标保证金;由于公司账目混乱,账面其他应付款——分公司保证金余额与各分公司提供的保证金余额不一致。我们派人进行详细的核对、审查。功夫不负有心人,发现究竟:
一是先生以个人名义向分公司负责人的借款,分公司负责人作为总公司欠分公司的款项。
二是总公司收取分公司管理费用,记入其他应付款,未做业务收入。果然,其他应付款是个藏污纳垢的科目。
整体尽调过程非常艰巨:
会计凭证历时20年,有手工账、有电脑账。
财务人员已换了多人,现有财务对历史数据不知情。
往来核对比较多,需要逐一进行函证。为此,我们调兵遣将增加人手,终于在25天内完成了尽调工作。
(7)收购成本。
我们作为兴华公司的财税顾问,有责任协助委托方控制收购风险,降低收购成本。我们在内部通气会上,为M总提供了三个数据:账面可变现资产总额、应付账款总额(包括账外应付款项)、税收成本(包括潜在纳税义务)。M总对我们的尽调结果非常满意,每个数据来源有理有据,这将构成收购成本,同时也是我们与水建公司进行下轮谈判的依据。说实话,我自己对收购风险及成本都比较惊讶,为何M总还那么有信心呢?M总见我苦恼状,安慰我道:“老朱,你们帮了我一个大忙,这次的尽调很彻底,虽然挖掘了很多的财税风险,但我们不能见风险就回避呀!”“老蒋。”M总转身对旁边的蒋律师说:“我们启动第二轮谈判,你拟定收购合同,通过合同约定尽可能化解风险。”M总接着分析道:“这是水利局的下属企业,关系到100多名员工的安置,我们可以请求水利局对我们未来五年的工程量支持。我们的收购成本可以在未来五年消化!”“哇——”我与蒋律师异口同声,太高明了。
(8)并购成功。
由于前期的财、税、法的尽调工作比较彻底,双方第二轮谈判相当顺利并成功签约。签字仪式上,水利局L局长深情地说:“感谢兴华公司的收购团队,你们为水建公司解决了100多名员工的生计,我们将在未来5年内,全力支持水建公司的发展……”
【笔者点评】水建公司虽然经历了改制,但是由于公司治理不健全,管理混乱,法人老王的乱作为,经济效益必然出问题,进而形成了债务危机,员工上访等问题。对外出售,引入有实力的第三方接盘,应该是一个好办法,这样做不仅可以盘活资产,还可以解决债务问题、员工安置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收购方兴华公司的M总是非常有眼光的,他准确判断了水建公司的资质价值,获得了一个水利工程施工的一级资质,资质收购虽然常见,但好的资质往往都是“可遇不可求”。更重要的是,这个资质正好与兴华公司所长期从事的路桥工程有互补之处,对M总的业务可谓“如虎添翼”,能够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
M总同时是一个会用人的企业家,他聘请了专业的律师、专业的财税团队。本故事中,专业的财税团队在最短的时限内有效聚集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财税的尽调,提供了准确的三大数据,包括账面可变现资产总额、应付账款总额(包括账外应付款项)、税收成本(包括潜在纳税义务)。这些数据为收购方的第二轮谈判提供了充足的筹码。
面对风险,专业人士往往考虑知难而退,作为企业家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笔者认为:这种冒险需要在风险可控、专业人士保驾护航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合同约定尽可能化解风险”,这是专业律师的强项。通过满足政府方面的诉求:解决员工安置问题,来争取政府提供资源——未来5年的工程量。如果真能做到,自然化解了收购成本高形成的收购风险,这是企业家的思维。
【作者小传】朱鱼翔,瑞安达财税创始人,全国税务高端人才,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擅长税收风险管理、纳税筹划、并购重组、房地产税收等实务。受聘多家大型集团税务顾问。编著《税务年鉴》《全行业增值税操作实务与案例分析》。电话:1362619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