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忧外患的中超

中超老板的经营专业性要比大店低,无论是选品还是品类经营的意识都比较传统和滞后,典型的如在日化品类上,不少老板为了图省事,选择与“包场商”合作。

这样的“店中店”模式,虽然看上去效率提升了,每年收取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的包场费旱涝保收,但管理的精细度不够,不少包场商通过杂牌赚取高额毛利,导致品类的购物体验特别差,随之而来的便是门店形象越来越差,中超很难跟上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

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疫情后期,洗牌加速。

虽然很多中店紧邻消费者,客源大多是家庭主妇、中老年人,疫情后社区中超的门店人流下降,动销更慢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区团购的异军突起。相对中超的低质量服务,社区团购的消费体验性更好,一键式购物,信息推送简单明了,价格优势显而易见。

面对这样的生存压力,很多中超尝试升级,扩大生鲜区,对接到家平台,希望把人流从新零售那里抢回来。

然而,对于日化厂家是不利的,无论是对标品的货架排面减少还是提高条码费,转嫁风险,拖延账款……中超老板们的这些惯用操作只会让形势更加恶化!

面对中超的内忧外患,一线城市经理对其可操作的空间也是越来越小。核心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为了扩大生鲜区,日化标品货架的SKU越来越少,品类的面积也越来越小,过去一家门店二级陈列日化食品可能有10㎡,但现在只有3~4㎡。

过去一线厂家做资源投放往往比较配合,现在由于面积小了,很多促销活动无法执行,执行的难度比以往大了。

第二,当前的“包场商”很多是综合品类经销,一线品牌引流拿着大牌厂家的爆品即使不赚钱也可以,二三线甚至杂牌、仿牌赚毛利,严重透支了中超BC场的信誉度。

一方面与经销商的竞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价格无法落地,严重影响了品牌产品的终端形象。

第三,针对中超的投资,由于单产下降,厂家的投资费效比持续增高。以前还会投临促、投放额外二级陈列费用和赠品,现在因为客流很少,动销更慢,各种问题的累加,投资不成正比。

以前800元的地推,一天可能产出2500元,但现在只能产出1500元,你让厂家怎么继续投?

城市经理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是维持常规的促销投入还是减少投入,甚至不投入?没有销量,被竞品抢去了;投了,不成正比,被老板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