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需要实施BPM

即使企业任命了一级流程所有者,横向的跨部门流程管理难度还是非常大,因为流程的跨度太大。所以端到端流程管理需要有相应的IT系统支撑,这个系统就是BPM软件。实施BPM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要将端到端流程运行固化到IT系统中,去实现企业管理习惯的转变。否则没有系统的支持,在强大的职能管理面前,流程管理很有可能会反弹回去。笔者曾经为某大型企业提供流程管理培训时,了解该企业早在10年前就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做过流程变革咨询项目,但由于人员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曾经的流程管理模式荡然无存,又恢复到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但如果有了IT系统就不一样了,推翻一套流程制度容易,但推翻一套IT系统非常不容易,尤其是一套用顺了、有一定黏性的系统。企业大量的管控流程,尤其是成熟软件包之外的管控流程,非常适合在BPM工作流平台上实现E化。

第二,端到端流程跨越了多个软件包,需要通过BPM软件来将流程中的多个系统进行拉通与集成,实现端到端流程的透明化管理。否则端到端流程没有办法管理,数据不集成,没有办法分析与决策;活动不集成,过程没有办法监控;功能不集成,重复的操作导致使用系统之后效率不升反降。

在笔者过往的咨询服务及企业工作经验里,会发现缺乏系统支撑时,端到端流程监控是个老大难,尤其是面向客户的流程,没有系统支持很难保证流程支持的效率,企业通常会组成专门的一组人去跟进,维护一个庞大的台账,费时又不准确。有的时候流程执行过程中甚至会出现死循环,在多个部门之间被踢来踢去。

第三,将流程管理本身固化到IT系统中,实现流程管理自动化,提升流程管理的效率与方便性。BPM软件中的流程建模、梳理、监控、分析、优化等功能为企业开发流程管理提供了专业的IT工具支撑。

通常企业在完成流程架构规划之后,会紧接着实施BPM系统,通过BPM系统实现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1)解决端到端流程全过程打通的问题

从端到端流程来看,全流程往往会流经多个IT系统,而IT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实现集成共享,导致全流程业务信息未打通,同时会存在部分没有E化的手工操作。如此一来会给企业带来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流程透明度低,导致企业全流程监控的难度非常大,为了能够有效监控流程进程,企业会投入大量的人力去做跟进。跟进的方式通常采取建立手工台账,通过频繁的电话沟通确认流程进展,并在台帐上更新状态,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流程信息集成度低,导致企业无法准确地对流程绩效进行度量,也就直接导致了流程绩效管理困难,同时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端到端流程上了IT系统之后,流程的绩效管理才真正具备了基础条件,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才有了凭借。从时间维度来看,就可以准确的统计出准时交付率与交付周期,并按流程架构逐层展开分析每段的流程周期时间与准时完成率;从成本管理来看,通过在流程相应的IT系统上增加一些作业类型字段或编码,就能够将原来大进大出成本分摊模式升级到按流程、活动进行细化分摊,从传统的会计科目视角提升到作业成本,找到成本背后的驱动因素;从作业质量来看,同样可以借助于IT系统去定义不同流程阶段的工作质量。如此一来,企业管理具备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精细化管理水平将上一个台阶,使得企业将原来流程绩效黑箱打开,绩效管理可以从企业级绩效延伸到岗位级,从全面铺开,到抓关键与瓶颈,做到管理的精准与高效。

第二,数据重复录入,既增加了工作量,也增加了数据质量管理的难度。同样的数据重复录入,基于录入的标准不一致,导致数据之间不一致,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做数据之间差异的处理。有了BPM系统之后,这个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BPM有三大核心的功能:

工作流引擎,能够将流程进行E化。将端到端流程在相关软件包之外的流程在BPM系统中实现E化。

中间件功能,将不同软件包IT系统之间的数据进行打通,实现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BPM有强大的流程监控功能,有了BPM之后,企业不再需要维护全流程手工跟进台帐,完全可以通过BPM自动实现,并且通过定义相关节点的时效标准,实现BPM系统的自动跟进(提醒、催办、时效统计与考核等)。流程管控人员只需要对异常进行管理,同时由于流程全过程透明,给作业人员形成无形的压力,有利于全流程的提速。

(2)解决用户导向的流程文件展现

用户不关心全流程文件,它是管理者要关注的。用户关心的是我要做什么,面对任务时,我应当遵守什么制度,遇到问题时,我应当如何操作,可以请教谁。

所以对于企业操作层员工来说,不会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花太多的精力去查找相应的文件,如果需要同时查看多套文件时,更加不可能。他需要非常直观的、方便地找到需要用到的文件。如果要查询,一定要很方便,最好是不用查询,就能够将需要使用的流程文件直接推送到工作现场。如果要同时参看多套文件,他是不愿意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的,找到一个执行方案,希望这个逻辑在制度里已经理好了,他只负责拿来执行。

在没有IT系统支撑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都会编制面向岗位的操作手册来解决这个问题。岗位操作手册与流程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它不讲流程逻辑,完全以岗位为中心,基于岗位职责来展开,可以方便地让岗位人员快速找到他做事情需要遵守的规则与要求,不需要再去看其他的文件。岗位操作手册如表3-1所示:

从流程制度管理本身来看,这种操作方式是不增值的,因为岗位操作手册所有的内容均来自于不同的流程制度,它所做的工作就是基于岗位维度做一次重新组合,这完全是重复的工作。更大的问题在于后续的维护,任何一份与岗位手册相关联的文件发生变化或更新时,都必须及时的修订岗位操作手册,否则就会误导使用,所以岗位操作手册修改的工作量相当于修改一份流程制度工作量的10倍甚至是几十倍。

上了BPM之后,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因为这些工作可以全部交给IT系统来自动完成。其实逻辑很简单,通过BPM流程建模功能来实现。将流程架构固化到BPM系统中,实现了企业一群流程之间的相关关联与集成;将流程流转过程在BPM建模,并且匹配上角色、匹配上相应的流程制度,将流程活动、制度与岗位进行关联与集成。员工可以选择自己的角色来集中查看所有与自己相关的流程制度,也可以基于具体的流程进入与自己相关的活动中,查看活动操作需要使用的流程制度。流程手册编制与维护工作可以取消了。如果再进一步,可以将与岗位相关的流程制度推送到IT系统的操作界面,让员工一边操作,一边可以直接查看最新有效版的流程制度。

(3)解决流程文件查询难的问题,

通过BPM实施,实现按流程架构查询,只要用户知道流程名,就可以快速查找自己所需操作的活动,基于活动找到操作需要查阅的流程文件;按岗位角色查询,系统将该角色相关的流程文件进行汇总,操作者可以方便地看到本岗位需要使用的全部流程文件。

笔者在为某制造企业提供流程管理咨询服务时,诊断阶段该项企业高管告诉我们,流程制度虽然多,但他具体做流程审批时,真不知道要查看哪个流程制度,基本是靠感觉,或者看前面他信任的人的签字。一名操作层员工则抱怨,同一件事情可以参照的标准太多了,不知道看哪个,于是根据经验从中选一个,也许走对了,则是幸运,如果走错了,再选另一个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