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神奇预言高端崩盘之后,他如何判断酒业2015

作者:微酒

导读:据《新食品》报道,2012年,盛初咨询董事长王朝成第一个率先提出酒业调整论,同年的福州糖酒会上,更是直接抛出了行业“拐点论”,引发一片哗然。人们开始纷纷认为王朝成过度悲观。

2013年武汉糖酒会,王朝成更是成为行业舆论的焦点人物,进一步阐释了其在高端白酒的观点,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螺旋式下降”理论。

 

今天,我们回看这一系列的观点和预测,精准地预判了高端酒调整的步伐和路径。高端白酒的价格在旺季小幅上涨和长期下降的趋势中前行。

那么,进入2015年,王朝成又如何看待未来的酒业。《微酒》为此进行了独家专访并予以整理,王朝成提出了酒业的七大预判。

预判一:说2015仍“深不见底”和“马上增长”都言过其实。

行业调整已经快步入第三个年头,中国有句口头语,叫“事不过三”。但是酒业预计仍然会在调整期,我们并没有看到产业在消费需求端出现明显的回暖迹象,过往政商务的高端需求仍然没有办法快速修复,大的经济环境依旧不是很乐观。

而在供应端,产业挤压、并购、整合的步伐才刚刚开始,高端白酒企业茅台五粮液依旧在快速放量以维系业绩增长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业“马上增长”的预期显然不现实。

另一个方面,需求减少所带来的冲击以及高端白酒价格下跌带来的产业价格带变窄已经不大可能再度恶化。

茅台酒、五粮液的价格已经步入稳定的调整期,地方性酒企也已经在根据地市场稳住了阵脚,所以产业调整也并不会深不见底。

预判二:高端价格大幅下挫已过,大众酒价位仍会趋势性升级。

高端酒因反腐带来的需求调整空间已经基本被挤出,价格下挫带来的民间消费已经逐步形成补缺。春节档的超预期需求表明高端酒价格的适度回归会激发一部分的替代需求。而经过2014年一整年的持续放量,高端市场的品牌相互挤压,价格梯队已经逐步趋于稳定。

目前高端酒企在价格务实的同时也在采取积极措施稳定价格,控制市场供应量。可以说高端酒这边,价格大幅度下挫已过。而在大众酒的价位上,消费升级会继续持续,百姓消费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预判三:全国性酒企排位稳定 ,区域性酒企马太效应明显。

在调整期,各大酒企的扩张步伐明显放缓。依靠价位升级,需求放大带来的排名挑战赛已经结束。区域性酒企收缩至本地区域,区外扩张更为谨慎,很难看到能够挑战全国性名酒的新锐势力。

而在当地区域,由于整体需求的下降和价格带变窄,当地强势企业在本地优势区域内会对小企业形成更为强势的挤压,马太效应会愈加明显。

预判四:进口葡萄酒价格下移,法国和澳洲会成中国主角。

市场竞争正在改变进口葡萄酒信息不透明的状态,畸形的高价格差正在逐渐回落。国外葡萄酒企业日益重视中国市场,上游货源源源不断,供应更加便捷,整体的价格一定会随着供应量的持续增加而持续下移。

法国葡萄酒依靠传统的旧世界地位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一个代表性的力量,获得了更高的议价能力。而澳洲葡萄酒作为新世界的代表,随着两国人员良好的往来和经贸交流,澳洲酒在成本税收和形象上获得了一些领先优势。

预判五:预调酒、保健酒继续增长,但重量级玩家并不会多。

去年,预调酒成为一个阶段性热门的行业新品类,保健酒继续在稳定增长。整体上看,预调酒和保健酒迎合了消费多样化的趋势,但基数相对白酒仍然要低很多。消费的趋势上没有问题,虽然基数很小,这些品类仍然会继续保持一个整体增长的态势。市场不断有很多新玩家加入,古井、洋河这样的公司开始加入预调酒的行列。

一个新品类的成长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一个定位更窄、更细分的品类,能够培育的重量级玩家并不会很多。最终市场的格局有很大的可能是基数很小、增长很快、规模不大、大玩家很少。

预判六:互联网会在酒业效率营销时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移动互联技术带来了信息和效率的极大改变,人与人的连接变得更为快速,信息和数据的获得效率更高更便捷,接入网络的群体在移动互联网下的基数和时间都被快速放大。

酒业营销由模式创新更多转向了效率创新,而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对业务员的管理,快速分销网络的构建,行业媒体传播以及消费者购买等各个环节,都会带来一些颠覆性的变化。

预判七:商家要价能力会提高,重量级的商家会来自“跨区域、跨品牌” 的“平台型大商”。

调整期商家的要价能力在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对于组织并不完备、市场深度不够的品牌。品牌相互竞争激烈,让商家获得了更高的议价空间。

过往酒业大商主要是单一大品牌的省级经销商,未来重量级的商家一定会来自于跨区域、跨品牌的平台型大商。大商家业绩的快速增长将不再是依托某一个单一品牌来实现,而是在区域和平台维度寻求创新,这些商家依靠的是领先的模式创新能力,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更加扁平和友好的服务,通过搭建超级平台来获得业绩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