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内功修炼,金牌笔杆子是这样炼成的

有座寺庙需要雕刻一尊佛像。僧人最初找到一块非常有灵气的大石,但它没过几天便受不了千锤百炼的痛苦而放弃了。僧人们另外挑选了石头,被扔到山脚下的那块大石每天听到山顶传来的呻吟声,暗自庆幸躲过一劫。佛像雕刻好了,原本平凡的石头变成了万人敬仰的佛。每日来往的香客络绎不绝,上山的路也变得泥泞起来。工匠们找来被扔在山脚下的那块大石,将它敲得粉身碎骨,铺成了一条石子路。

每个人都是可以雕琢成佛的佛石,但必须接受锤炼才能成功。

著名作家,知名编剧,资深广告文案,营销策划专家,项目方案书操盘手……靠写作在特定领域创造价值的人,这些都是金牌笔杆子。我们如果正在从事类似的岗位,或者准备深耕其中某个领域,只要掌握原理和方法,做好心态管理、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也会成为专家。

一、心态管理:敢想+坚持

首先要敢于尝试看上去力所不及的事情。第一次不会写,不代表以后不会写。这个领域没写过,不代表在这个领域就不能有所建树。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你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竟能做到超出你想象的事情。所以,永远不要小看自己,不要限制自己。立即行动,在行动中超越自己!

敢于上路之后,还得付出异于常人的坚持。奥美的创始人大卫·奥格威在成为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广告大师之前,曾当过厨师、推销员、调查员、政府秘书、农民,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他始终保持对写作的热爱和坚持,这为他后来的成名埋下了伏笔。奥格威从事推销员期间,因为销售业绩很好,老板希望他能写一份销售手册来指导其他人。年轻的奥格威很重视这次机会,把自己当时能想到的所有细节和原则都写在了这份手册上。这份销售手册一经面世,立刻风靡业界,被《财富》称为“有史以来写得最好的销售手册”。当时,他年仅24岁,却已写出经久不衰的推销名言。

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莫泊桑不解地问:“难道您就不会别的了吗?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写作。”福楼拜回答。

一旦你决定用笔来书写人生,靠写作来丈量职场的价值,那就勇敢往前走吧。纵使前面充满未知和挑战,持续正向思考,少和自己唱反调。纵使旁人列出千万理由干扰你的行动,你一定要坚定立场,相信自己的能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二、时间管理:不要低估自己的惰性

写作考验人的时间管理能力。如果交付周期是一周,比如交付一个工作报告,很多人会选择最后一天才动笔。如果交付周期是一年,比如写一本书,很少人会提前交稿,多半会延期。如果交付周期是一生,比如心中有一个作家梦,对多少人来说,此梦注定最终只是梦一场。

要想写得好,写出成果,必须克服写作拖延症。站在管理的角度,拖延症肯定不好。轻则误事,重则引起焦虑。我们对什么事情最容易拖延?我们对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最容易拖延。比如,下周要做项目结案报告,你看看日历,今天才周一,时间还早得很。又比如,你计划这个月要看3本书,第一周过去了,你一本都没看,你总会安慰自己,还有的是时间。

自律的人通常不会拖延。倒不是因为他们硬着头皮把计划做完,他们就感受到了多大的快乐,这个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不排除有的人因为自律而快乐,但更多的人,是因为找到了事情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就自然去做了。不管是不得不做,主动去做,还是快乐去做,做了就是。打破拖延症的第一要义,就是立即去做。量变引起质变,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史蒂芬金说,“写作是一种实践。如果你能够持续十年每天举重十五分钟,你就可以打造出肌肉。如果你持续十年每天写作一个半小时,你会变成一名优秀作家。”

三、知识管理:建立知识体系+资料库

要成为金牌笔杆子,一定要做好知识管理。

首先要有自己领域的知识体系。从通用写作的角度来说,选题立意、逻辑梳理、搭建结构、遣词造句、表达修辞的能力,我们都需要系统修炼和打磨。从专业领域来说,公文、广告、项目方案书、文案、邮件等都有自己独有的写作体系。做一行,爱一行。做一行,钻一行。我们得把自己领域的知识体系研究透、实践透,才能站在系统的角度看问题,写作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同时,笔者建议大家要有自己的资料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笔杆子难为无素材之作。我们平时读书,看报,刷短视频,看电影,日常交流的感悟,听到的金句,印象很深刻的有意思的话语,都可以作为资料,保存在自己的资料库。

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每天坚持到英国博物馆看书,查阅资料,被图书馆员称为最勤奋的读者。马克思在阅览室埋头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天长日久之后,竟然把他的固定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磨出了一道道凹下去的印子,被人们称为“马克思的足迹”。

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网传她每天看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在多个公开场合她解释了这个说法,她能做到一年看365本书,看365部电影。是平均到每天一本,而不是严格到每天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