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学习、探讨《中庸》。大家都知道《中庸》是儒家的四书之一,是过去中国传统士大夫所必读的经典,如果这个都没学好,就不可能入仕,不可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最初,《大学》和《中庸》这两篇文章,是被收在《礼记》里面,作为《礼记》这部书的部分内容流传下来。到了宋代,儒家的心性之学被发扬出来,宋代大儒们慧眼识珠,把《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从《礼记》众多的文章中精选出来,单独成篇,后来便成了与《论语》、《孟子》并列的四书。从此以后,儒家就大谈中庸之道,并且把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精神的制高点,推崇《中庸》为“孔门心法”。
年初的时候,市图书馆本来跟龙江书院把合同都签好了,要我在那里讲一年的《中庸》,每月一次,共十二次,题目就是“孔门心法,中庸之道”。讲了一课,非常受欢迎,图书馆方面的朋友也很欢喜,说以后还要多开这方面的讲座。但就在我准备讲第二节课的时候,他们给我来电话了,千抱歉万抱歉,说“上面”把这个场地全包了,要搞一个轰轰烈烈的系列文化工程。这一下讲不成了,图书馆那边是出于无奈,我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这么好的一部经典,只讲了一堂,就因为意外的原因没法讲了。现在看来,我们在书院里面讲,把这个“心法”放在小范围里来学习,要更适合一点。
《中庸》被后世称为“孔门心法”,但实际上这部书并不是孔夫子所著,著作权属于孔夫子的孙子孔伋。孔伋字子思,他的学问不是直接从孔子那里来的,而是师从于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大学》的作者曾子。
曾子在孔门诸子中以孝著称,在他名下的作品,除《大学》之外,还有一部《孝经》。《孝经》在宋代以前,名气仅次于四书中的《论语》,而《大学》、《中庸》远远不能与之相比。当然,宋代以后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学》、《中庸》成了四书的半壁江山,《大学》因为其结构简捷、学修次第井然,因而号称“入德之门”。我们看现在出版的四书,一般都是把《大学》和《中庸》合成一本书出版,书院给大家推荐的这个版本,也是把《大学》和《中庸》合并成一本书。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的核心精神,完全是一脉相承。
其实,“四书”在后世儒家学术中的地位之所以那么高,甚至超过了“五经”,就是因为这四部经典的内容简洁明快、精要得当,其精神脉络也一以贯之,学修上也有次第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