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制造部门与质量部门的协同

【协同障碍】

质量部门是个特殊部门,相当于“御史”角色,其独立的必要性不需赘言。

虽然一定意义上质量部门就是给制造部门“找别扭”的,但这是从确保质量的角度而言。如果扩及对质量、成本、效率综合最优的企业最大利益角度,质量部门与制造及其他部门的协同又非常重要。质量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协同裂口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对质检标准和抽样方式的看法分歧上。质量部门的质检标准经常被认为不够细化、不够量化、不统一。比如制造部门认为同样的半成品,在这个车间质检合格,在另一个车间质检就不合格。抽检方式也经常被吐槽,比如其他部门会认为有时候不合格率20%的,可能不如不合格率30%的情况好,就是因为抽检方式问题。另外,质量经常被认为本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模糊原则工作,不顾公司损失,过于本位主义,比如动辄发出停线指令。

第二个方面分歧出现在异常问题处理效率与方式上,当异常情况复杂时,质量部门经常会被认为不专业、不尽心,要么草草结论,要么把棘手问题搁置不理。

【解决思路】

质量部门的传统定位有商榷余地,在快节律时代,只负责发现问题的“御史式”定位已经不太适合大多数企业的现实情况,应该向帮助业务完善的“增值式”定位转变。比如加强质量预警工作,推进质量异常的处理与闭环管理,与制造、工程、设备等部门一起在导致质量问题的二次根因上做出改善。

在强化协同方面的改进思路:

​ 质检标准是质量与制造、采购等部门协同的“接口”,不应该完全视为质量部门的“自留地”,标准的设定应该有与制造、采购等部门的事前互动,事前化解可能的严重分歧。

​ 如果有条件,质检标准和质检执行可以进行职责分离。

​ 各种质量异常处理应该有明确的分支化流程与标准。

​ 质检布局设计应该进行生产线全局性统筹,并与相关部门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