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才工作是慢变量

这里先引用一下何帆老师对快变量与慢变量的定义:

快变量,指每天面临的变化和挑战。比如每天的天气变化。

慢变量,指不为人察觉但是却起着决定因素的变量,比如月亮带来的潮汐变化。

快变量是当下,慢变量是未来,两个都重要。世界归根到底由慢变量决定的。

(1)人才工作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

从事近二十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我越来越深感,人才工作是个慢变量。这个慢,在于人才的各方面进化需要时间,包括人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显性层面,以及意识、思维、价值观等隐性层面。这个慢,还在于特定的组织与场景下,培养出能支撑组织中长期发展的人才队伍,是需要付出长久时间的。

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马上见效的;特别是人才对企业经营、管理、文化的改变,是需要逐步来,做出很多扎扎实实的功夫,才能小有所成,再继续坚持夯实、垒高,才能有中成、大成。
曾经有个老师给我讲过一个推动大钟的故事,就是寺庙里那种悬挂的大钟,假如每次只施加一点小力,它一点都不会动,但保持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持续推动,积小力为大力,积量变为质变,最后这口大钟就会被推动起来。欲速则不达。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长周期的。孔子经过五十多年,才培养了三千弟子。华为经过三十多年,才打造出近二十万人的狼虎之师。又如美的、平安等企业,何尝不是通过数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打造出一批过硬的干部队伍。

 

(2)人才培养要有战略耐心

人才的培养,要有耐心等待其“成熟”。就像炖汤煨汤,急不来的,不能拔苗助长,只能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特别是人才要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中发挥价值,都是需要时间去逐步酝酿的。人才适应、谙熟特定的作战场景,需要经历过一定时间的磨炼,才能摸到其中的规律。当你想批量性、群体性培养能在该特定场景下作战的人才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当然,最好是找到一个行业明白人领军,把一支队伍带出来,但这个带的过程,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付出时间、心力、成本,不断调整甚至试错,才能使人才队伍渐入佳境,组织能力逐渐体现出来。

很多企业家都缺乏耐心,人才刚“试完错”,获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他就把人才给优化了。这就是在人才方面缺乏战略耐性的结果。打完仗,打完硬仗,打过胜仗,打过败仗的人才,都是组织宝贵的财富。因为他们沉淀了特定场景的经验和教训,只要经过复盘,就知道如何打更大的仗,如何在打完败仗之后下一仗能够打赢。但如果企业没有给他们机会,再次在类似的作战场景中打仗,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就白白给浪费了,企业付出的成本也就成了沉没成本,这是非常让人痛惜的。

 

(3)懂得人才发展周期

我们要懂得周期,懂得经济发展的周期、行业发展的周期、企业经营发展的周期,也要懂得人才成长发展与价值创造的周期。人才发展的周期很少人能够识别,也很少总结出规律,但却是极其重要和珍贵不同类别的人才,其价值创造的周期是不一样的。

比如,毕业生的价值创造周期、有经验的初级人才的价值创造周期、有经验的中级人才或资深人才的价值创造周期、行业领军人才的价值创造周期、专家的价值创造周期、管理人才的价值创造周期、专才偏才的价值创造周期,还有行业性人才的价值创造周期(金融、房地产、互联网、制造业行业等主流行业,以及供应链金融、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领域的人才)……

这些人才的价值创造周期是怎样,都是值得我们去根据人才实践情况,慢慢积累经验,发现和总结规律。关于人才价值的周期管理,在后面章节还会进一步谈到。

(4)关注慢变量,就是关注周期。

上帝的视角,更多是关注慢变量。我们要从快变量视角转到慢变量视角,从着眼、着手快变量,到着眼、着手慢变量。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企业家及人力资源工作者,对待人才工作,不能只考虑几个月、一年半载的影响,要考虑三五年、五到十年,甚至几十年后的影响。

你把未来纳入胸中,未来才会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