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鸿沟”计划】
第三项计划 创建沟通文化
计划内容:
以“沟通”为主题,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引导,建立M公司的沟通文化。
实施策略:
(1)以促进沟通为切入点,推动新企业文化理念的宣贯。
(2)利用办公大楼搬迁契机,辅助企业文化理念的推广,进行环境布置。
(3)以分层培训的形式宣贯新的企业文化理念,达到全员认知。
(4)以网络、内刊、文化产品为辅助,大力宣传新的企业文化理念。
【实况】
一番紧锣密鼓的布置之后,新的办公大楼终于落成了。新的价值观以及行动原则成为办公大楼布置的主要元素,电梯、走廊、各部门办公室门口等,都成了张超他们的“文化宣传阵地”,形象化的图片加上内涵丰富的文本,图文并茂的设计令这些宣传阵地极具文化气息与现代企业管理特点。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展览中心,将两家公司的荣誉、经历公开展出,展示企业荣耀的同时成了激励员工的“根据地”。
办公大楼搬迁那天,他们随处都能看见同事们或惊奇、或感叹的表情,这成为继大讨论之后的第二个高潮。
随后,工作小组发布了本年度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以“沟通”为主题,通过层层培训并辅以多种形式的传播手段,来建立M公司的沟通文化。
“跨越鸿沟”的改善沟通计划从此开始正式走进员工的日常工作中。
【分析】
沟通文化可以看作是一家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创建也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也可以运用企业文化创建的方法、工具和途径。
以主题式的文化建设为核心,构建立体式的企业文化传播途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以“沟通”为主题的文化建设
我们引入这家处在困难时期和变革当中的M公司作为例子,形象地说明企业内部沟通会遇到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的困难、如何改进沟通状况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取巧”。因为,企业在这种时期具有特殊性,与之相关的沟通、企业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个时候的企业往往面临两种极端;要么不能从泥沼中走出来,从此一蹶不振,要么就是困难成了激发大家斗志的良药,公司借此机会解决问题,从此走上新的发展阶段。如果企业在这个时候比较“幸运”地处在一位富有远见的领导之下,那么第二种情形出现的几率会大一些。这时候,企业文化建设比较容易找到切入点,发挥作用,如很多企业提倡的“二次创业”,往往能重新点燃那些老员工的创业激情,进而感染新人。
但是,这显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多面临的是在原有基础上如何巩固和提升。
常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基于理念体系比较成型且认知率较高的基础,企业文化建设该如何做?”这种情况下的价值观已被传承了很多年,大家已耳熟能详,那些老员工们说起来头头是道,来龙去脉比文化部门的人讲的还要绘声绘色,价值观还需要再对大家一遍遍地讲吗?经过价值观提炼和宣贯的热潮之后,企业文化建设已不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成了企业内部的一项日常工作,这时就会有人问;“你们企业文化部的价值在哪里?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促进生产经营?”
是的,价值观的宣贯不能再“干巴巴”、“空对空”,企业文化的建设也不能再“漫天放炮”,而需要找准与企业当前工作的结合点,开展特定主题的文化建设,从而发挥其对企业经营的促进作用。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文化建设——为一个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找到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更是它的契机——与企业当前突出问题结合的契机。
二、善用环境建设
环境对人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否则就不会有“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类的故事。
无论将沟通的理念提到何种高度,无论高层如何重视沟通文化的创建,无论成立了多么强有力的推进组织来支撑这一计划的实施,如果没有让员工感觉到、接触到这种沟通文化的存在,那么,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这就是沟通文化建设对环境的要求——令员工置身其中。
对于沟通文化建设的辅助环境营造,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一是对随处可见的对沟通文化某些要素进行宣传的软性环境布置,令沟通文化“物化”,二是建设有利于沟通开展的硬性环境。
环境建设将企业所倡导的沟通文化的内涵加以系统挖掘,形成布置环境的基本要素,如坦诚、合作、开放、换位思考、积极倾听等基本理念。选择办公大楼、办公室内部一些适合布置的场地作为布置对象,图文并茂地宣传这些理念,从而令员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看到和接触到这些理念。
这样的环境布置起到的作用除了渲染氛围外,还能有一种提醒和约束的功能,毕竟在耶稣圣象面前讲脏话的人是少数。所以,在办公室内部也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环境布置——当然,是在不令员工感觉拘束和反感的前提下。
然而,这种环境塑造需要注意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极端是过度“美化”。因为是环境布置,那么就必然要求要有“美感”,不能像“打补丁”、“贴小广告”似的将我们提炼的那些理念到处张贴。然而,过度追求布置的效果,则很容易冲淡本身的宣传主题。
二是过度“泛滥”。如果文化建设的环境布置像文革期间的大字报似的到处都是,那么就不是在渲染环境,而是破坏环境了,结果也往往是适得其反——不能引起员工对沟通文化的认同,而是引起他们的反感。
三、构建沟通文化的传播体系
全方位的传播体系是构建沟通文化的有力保障。
传播体系应该包含以下一些要素:
(一)传播平台
是对开展沟通文化传播的有力支撑平台。具体包括:
(1)组织平台。沟通文化创建的组织支撑不应该只有企业文化部门自己,还应包括培训部门、党群活动部门(如果有的话)、行政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形成系统配合的组织支撑平台,方能很好地推进沟通文化创建的进程。
(2)宣传平台。也可以说是宣传阵地,比如网站、内部刊物、宣传栏、车间板报等。这些宣传平台应该经过合理的规划,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
(二)传播工具
多样化的传播工具是创建沟通文化的最好助手,常用工具有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包括纸质产品、声像产品等)、企业案例或者故事等。
(1)纸质产品。纸质产品是最常见和常用的传播工具,比如文化手册、漫画册等。
(2)声像等多媒体产品,比如歌曲,根据典型案例改编而成的动画、小品等。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还可开发相应的桌面、屏保、电子书、电子台历等。
(3)企业故事。企业故事是最具感染力的传播工具,比如最富有传奇意义的可口可乐的故事、海尔砸冰箱的故事等。作为沟通文化建设,也可以挖掘企业内外部与沟通有关的典型故事。
(4)典型人物(或者榜样)。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能在企业内部树立起有效沟通的典范人物(包括领导、员工),作为大家参照的标准,其形象化、具体化的传播效果要远远高于其他传播工具说教式的引导。
(三)培训与活动
文化培训与活动是集中进行是文化塑造的有力途径。
(1)培训。以沟通文化为主题、面向不同群体、形式灵活的培训不仅能集中宣扬公司的沟通理念,还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引起员工对沟通的重视,并辅助提供改善沟通的技巧等。
(2)活动。可以举办以沟通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比如开辟总经理沟通日、员工沟通会,甚至与此没有直接关系的文娱活动也可以在增进大家关系的基础上帮助沟通的顺畅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