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日传播,怎么打动目标消费者

世界级企业一样会犯错,而且也会犯一些看似低级的错误。热播的百事可乐新年主题系列广告便是如此。最近总有这种感觉:百事可乐的广告越做越“回去”了。龙年春节,百事可乐及时推出了一个新年主题广告——把“乐”带回家,这个广告是以短剧的形式展现的。地铁、公交、电视,到处可见该系列广告,特别是在地铁和公交上,一播就是好几分钟。

说明星,百事可乐的所有广告都是星光闪耀的;说主题,如世界杯、运动会等,都与百事可乐的品牌和形象吻合。本来,过年的时候推出一些喜庆、有团圆气氛的广告也无可厚非,但这次的创意过于煽情,拖沓的剧情和以“亲情”为主线的诉求有待商榷。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煽情、剧情拖沓等问题,广告的主题——把“乐”带回家,与亲情不能紧密结合。换句话说,“乐”并不能完全诠释亲情的内涵,更多时候,“乐”是一种轻松的气氛,而不是催泪的气氛。另外,百事可乐一贯的风格是什么?百事可乐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是什么?是年轻、是新一代的选择、是激情、是梦想……不是沉重。所以,无论是主题广告还是常规的传播广告,一定要与自身的定位吻合,与自身的属性相关联,不要偏离主题。

春节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几年前,国家为了保护中国的传统节日,将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都设定为小长假,但我认为,春节是不需要保护的,因为劳动人民自己会保护这个节日。春节仅仅是放几天假吗?仅仅是为了回家休息一下吗?仅仅是团聚那么简单吗?我想应该不是,春节是老百姓精神的寄托,是劳动者对自己一年来的“最高”肯定。

(一)“亲情”难以演绎渴望的“极限”

微博上疯传过一个回家过年的故事:一个在深圳上班的昆明的小伙子,订不到过年回家的2300元的飞机票和火车票,毅然选择了“曲线救国”,订了当月19日深圳飞曼谷的特价票和20日晚上曼谷到昆明的8折飞机票,加起来共2200元,为神州大地谱写了一个悲壮的跨国回家的故事……

春节是一种精神寄托,从根本上说,回家看父母也仅是寄托中的一种。但热闹的、煽情的画面很难打动目标消费者,因为中国人不是那个样子的。

为什么不突出某些群体回家的渴望呢?买票那么难,回家是渴望,谁也阻挡不了我回家的脚步,因为有你——百事可乐;忙碌了一年,该回家了,莘莘学子、农民工、职员等该回家了,回家的渴望——有你百事可乐。

(二)“乐”难以支撑亲情的“厚度”

“乐”的范围太广了,所以将其作为一个大的主题,仅用亲情演绎它,基本不会打动目标消费者。但为了做到这点,就要用一招——煽情,夸张的表现父子之情、父女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有人说:“广告就要夸张,不夸张还算广告吗?”我认为,这话不全对,有些广告在创意上要夸张,以此来吸引观众,但要注意,如果一个严肃的,不适合搞笑、调侃的广告能那么做吗?

如果要融入“乐”的主题,如天伦之乐等,范围又太窄了,不适合春节的气氛,尤其是百事可乐以年轻人为主的个性、特点。那么,“乐”真的不适合春节以家庭和亲情为主线的演绎和推广吗?

为什么不试试别的,比如,爱——爱父亲、爱子女,爱……

(三)何不试试把“爱”带回家

将“爱”作为演绎的基础,将家庭作为演绎的载体,把亲情融合到百事可乐的“渴望”的大主题和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的温情,拒绝冷漠,无论对陌生人还是亲人。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

社会的价值观和导向出了问题很可怕,人人急功近利、不顾一切、极度冷漠。因此,整个社会都需要“爱”,都在呼唤“爱”,都需要重新唤起心中的“爱”。春节,渴望回家,把“爱”带回家——百事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