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吁诚信

《弟子规·信》是分叙的第四部分,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讲的是关于人的品德的修为,做人要有诚信。

从企业的角度看,这部分是在提醒员工要加强个人修养,要在个人品德才能的提升方面不断努力,清醒而正确地把握好自己,抵制不良习气的诱惑。

“人言”即为信!应该承认,当前面临着很大的诚信危机,夸大、忽悠、虚假满目皆是。企业是员工满足生存、实现价值、幸福生活的一个平台,企业缺少基本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塑造,就成了没有灵魂的企业。企业没有了灵魂,能不出问题吗?

社会的乱象,人心的痛苦挣扎,开始呼唤着诚信的回归。很多人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强调诚信就会吃亏,这是大错特错。你诚信了,谁会不喜欢?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你的事业还用担忧吗?自己拥有强大的正能量,还用担心没有光亮?如果你坚守诚信,你周边的“小宇宙”就会变得和谐。

不诚信的人,一旦被发现,还会有下次机会吗?诚信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机会,因为每个人都想和有诚信的人打交道,诚信定有回报!

 

、呼吁诚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原文解释】开口说话,诚实守信是最重要的前提。在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守信,如果欺骗别人,或者胡言乱语,那又怎么行得通呢?

 

“人言即为信!在老祖宗的词典里,是不存在忽悠的,因为说出来的都是“信”!

当前,诚信面临很大的挑战。企业员工都逐渐喜欢混“圈子”,搭更高的平台,如何能在初次接触中就显得出类拔萃,让对方高看一眼呢?技巧就来了,那就是一个字:吹!经常碰到有人说:某某说的话要打五折。不诚信的人,别人不会都相信你说的。

公司内部员工信任度越高,管理工作量就越少,成本自然下降。相反的,彼此猜忌、防范、围堵、监督造成生产力下降,工作也被动。回想一下,当和同事处于信任的环境中,是不是做事情都非常的有效率,而且默契十足。

企业在宣传、产品生产等方面越来越与诚信背道而驰。

 

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把“忽悠”这个词从东北方言变成了我们日常流行语,这是对当下坑蒙拐骗事件的一个写照。有意思的是,当年有些企业老板和营销老总还要求营销人员集中学习《卖拐》的忽悠精神!开发客户时,喜欢往大了说,把市场前景吹得天花乱坠,目的就是“先把客户的钱骗进来”。在客户服务时,往往承诺的比兑现的多,“妄语”不断!

 

一些企业产品不符合标准,有害成分超标、安全隐患大,但他们关心的不是给消费者带来的潜在危害,而是把心思放在如何蒙混过关上。他们在检查或检测时,选择几款符合标准的产品送检,或者做些灰色交易,只要检查过关就万事大吉了。如果这样的企业老板教育员工要为企业着想、要诚信时,员工又会做何感想呢?

虽然现在互联网提升了信息的透明度,但我们想了解真实的信息还是很难。大量有商业目的的事件传播、危机公关、水军等,遮住了我们的双眼,我们接触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或者是杜撰的。我们已经被商业绑架了,哪里还有真实的空间?

消费者上当后,对企业宣传越来越不相信,于是企业要付出更多的宣传才能抚慰消费者受伤的心。缺少了诚信,我们的营销也要为此多付出相应的费用,这就是诚信成本!

台湾《中国时报》独立评论员庄佩璋女士认为“当信任瓦解,社会也就崩溃”,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