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营成果与预算关系不大,导致预算权威不断淡化
过去几十年,许多企业抓住机会做大了。在这个过程中,似乎商业敏感性与机会把握是关键原因,并不需要太多的财经管理与预算管理支撑。在生意属性比较重的商业阶段,到了年底,老板带着高管盘算一下,有了下一年的大体思路及过往的资源积累,只要不犯明显的错误、不出现大的危机事件,一年下来也能干得不错。
这种粗放式的野蛮生长习惯了,按财经逻辑做预算这样一件看上去比较复杂、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就自然被放到一边了。
在经营过程中,许多企业往往没有翔实的财经数据积累,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缺乏数据基础,基本是老板怕脑袋定个目标,各部门领目标再平均到每个月,然后过程中跟进一下重点工作。
因为总体上经营还过得去,哪怕经营上出问题往往也是直接关注业务、产品、客户、人才,很少分析预算管理,因此预算管理不被重视,越来越边缘化了。
(2) 缺少对预算执行的有效管理
预算制定好,才是预算管理的开始,应该严格执行,并且对各种问题要按照财经逻辑及时应对、认真分析、找到方法、不断检验,保证预算正常推进。如果不按照财经逻辑进行过程管理,预算管理就失去了最关键的意义。
如何有效地面对过程进行分析,对管理者在态度与能力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现实的挑战。其中不仅涉及专业能力的问题,还涉及企业内部是否有直面差距的文化的问题,以及内部是否有及时整改、不容回避的管控手段的问题。
这些预算执行管理的缺失或不足,都是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