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1 总则
当利用监视或测量活动来验证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要求时,组织应确定并提供确保结果有效可靠所需的资源。
组织应确保所提供的资源符合以下要求:
a)适合特定类型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b)得到适当的维护,以确保持续适合其用途。
组织应保留作为监视和测量资源适合其用途的证据形成文件的信息。
7.1.5.1.1 测量系统分析
组织应进行统计研究,分析每种测量和测试设备系统的结果中出现的变差。本要求适用于控制计划中应用的测量系统。分析方法和验收标准应符合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见附录D)。如果顾客认为其他分析方法和验收标准也可以使用。记录应保持顾客接受代替方法(见9.1.1.1条)。
7.1.5.2 测量溯源
当客户要求测量溯源,或者组织认为测量溯源是测量结果有效的前提时,对于测量设备应做到以下几点:
a)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保留作为校准或检定(验证)依据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b)予以标识,以确定其状态;
c)予以保护,防止可能使校准状态和随后的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损坏或劣化。
当发现测量设备不符合预期用途时,组织应该确定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否受到影响,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7.1.5.2.1 校准/验证记录
对所有量具、测量和试验设备(包括员工和顾客所有设备)都应提供校准/验证活动的记录,用于提供符合确定的产品要求的证据。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a)工程变更引发的修订;
b)在校准/验证时获得的任何超出规范的读数;
c)校准/验证后的符合规范的说明;
d)如果怀疑产品或材料已发运,通知顾客;
e)当仪器在计划检定或校准过程中发现有缺陷,予以记录。在使用时对该仪器(包括相关标准的上一次校准日期和下一次校准报告)所获得的先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记录予以保留;
f)为产品和过程控制使用所有软件的维护活动的记录应保留。
7.1.5.3 实验室要求
7.1.5.3.1 内部实验室
组织的内部实验室设施应有一个确定的范围,包括进行要求的检验、试验和校准服务的能力。实验室范围应包括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
实验室规定并实施的技术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a)实验室程序的充分性;
b)实验室人员的能力;
c)产品试验;
d)正确地进行这些服务,可溯源到相关的过程标准(如ASTM、EN)的能力;
e)相关记录的评审。
当没有国家或国际标准时,组织应定义一种方法来验证测量系统能力。
注:按ISO/IEC17025进行的认可可以用于证明组织内部实验室符合这一要求,但不是强制的。
7.1.5.3.2 外部实验室
组织用于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外部/商业/独立的实验室设施应有一个确定的范围,包括进行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能力,并且应该具备以下两点条件:
a)实验室依据ISO/IEC17025或国家等效文件获得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认可(认证);
b)应有证据证明外部实验室对于顾客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注:
顾客的评定或顾客批准的第二方评定等方式可作为证明实验室满足ISO/IEC17025或国家等效文件要求的证据。第二方评定实验室的方法可能需要顾客认可。
当某一设备没有具备资格的实验室时,校准服务可以由设备制造商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应确保7.1.5.3.1条中的要求得到满足。校准服务除了由具备资格的(或顾客接受的)实验室提供以外,需要时,可能需要获得政府监管机构的确认。
【理解】
(1)测量设备(卡尺、千分尺等)主要关注产品特性。过程监视的测量设备需要校准,如温湿度计、压力表。如果有国家强制性规定,测量设备必须检定或校准。
(2)仪器校准包括外校和内校,标准件一般是外校,根据国家法规要求一年或两年外校一次。内校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合格的内校员、标准件、内校的指导书及误差要求。
(3)实验室包括内部实验室和外部实验室。内部实验室主要负责以下工作:识别环境要求,实验的依据及条件,实验结果的判定标准,实验人员的培训与资格认证,实验仪器的校准。外部实验室要提供相关资质,特别是不能够超范围经营。
(4)针对汽车产品的测量设备要进行MSA分析,MSA分析的方法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参见AIAG发布的MSA手册。常规测量系统只做GRR分析,计量型测量系统要考虑稳定性分析。
(5)校准机构是国家认可的机构,除了校准机构,测量设备制造商也有资格校准。如果找不到校准机构,可由测量设备制造商校正。
(6)实验室的范围包括测试、实验、校准等,如二次元测试、高低温实验、拉力测试、内校等。
(7)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实验室需要提供的证据:
①实验室温湿度点检表。
②实验设备点检表。
③内外部实验室范围清单。
④内校员资格证、人员能力矩阵图。
⑤测量设备校验计划、校准记录、标签。
⑥内校指导书,内校标准件。
⑦实验报告和留样。
(8)审核时易犯的错误:
①只用GRR分析,偏倚、稳定性、线性误差没有考虑。
②实验的样本选择有错误,没有覆盖过程变差。
③内部实验室范围清单收集不全,外部实验室无资格证明或没有得到客户同意。
④内校的标准件没有外校,或内校员资格证书无效。
⑤GRR分析的EXCEL软件数据或公式错误或结果不符合要求。
⑥GRR分析人员说不出分析的流程及如何判定是否合格。
⑦法规要求的仪器没有校准或检定,如空压机的仪表、储气缸等。
⑧外校机构没有资质证明。
(9)测量设备和实验室过程包括的条款:
①7.1.5监视和测量资源。
②7.1.5.1总则。
③7.1.5.1.1测量系统分析。
④7.1.5.2测量溯源。
⑤7.1.5.2.1校准/验证记录。
⑥7.1.5.3实验室要求。
⑦7.1.5.3.1内部实验室。
⑧7.1.5.3.2外部实验室。
【作用】
(1)测量设备不准,可导致不良品流入下道工序或客户处,造成更大损失,产生大量无效工时和质量成本。
(2)测量设备不准,也可能导致良品被当作不良品报废,给公司带来损失,所以测量设备一定要校准,使用前进行点检。
(3)测量设备合格并不代表测量系统合格,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包括人、机、料、法、环等,所以一定要做MSA分析。
(4)测量系统使用时合格并不代表以后合格,所以要做稳定性分析,确保测量系统持续满足要求。
(5)实验室中有的是测量设备,有的是实验设备。有的实验设备不能校准,实验设备、实验参数、实验方法、实验人员等会影响实验结果,需要管控。不同客户对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要求不一样,实验条件不控制,实验结果不准确,送给客户的产品就没有质量保证。
(6)检测人员要养成实验前检查测量设备的习惯,观察量具是否变形,指针能否归零。公司内部做个挑战件,放在工作台上,用于验证测量设备准确性。
【落地】
(1)所有的测量设备要制定校准计划,频繁使用和容易变异的设备校准的频率高一些,一年外校一次,一个季度内校一次,这样可以降低质量成本。
(2)相同的长度、重量、温湿度设备可以先外校一台,其他的内校,所有设备校准成本太高。如果客户没有特殊要求,品质部的测量设备送外校,其他部门的测量设备由实验室内校即可。
(3)内校需要标准件、内校员,标准件可找外部机构购买,内校员可找外部机构培训。
(4)测量系统分析只针对汽车零部件和精度要求高的产品,所有测量系统都做MSA分析不切实际。常规只做计量稳定性、计量GRR、计数GRR就可以,因为测量系统主要是这几个方面容易变异。
(5)计量GRR要求GRR≤10%,NDC≥5,这个比较难,建议和客户协商GRR放宽至30%以下,只要有客户认可证据(客户同意的邮件、PPAP等)就行,不要为了满足GRR要求而做假数据。
(6)计数GRR分析有必要做,可以一年做一次,当QC人员有变动时还要重新做GRR分析。做GRR分析可以暴露员工检验结果的不一致性。同一个产品,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间检验结果不一样,这是客户不能接受的。
(7)实验室由专人管理,专人实验,在实验室要贴出实验范围、实验人员资格矩阵图。相关人员走进实验室,马上就能看到可以做哪些实验,哪些人做这些实验。
(8)进行外部实验时采购部要查看外校机构的资质,仪器校准公司可校准的范围,不可超范围校准。如果协助兄弟企业做实验,业务部要找客户出示同意实验的证明,否则要找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做实验或检测。
(9)实验室要做到可视化,比如实验室范围清单、人员能力矩阵图、校准标签、设备点检表、温湿度点检表,等等。
【模板】
(1)四级文件××-04-151 XRF仪器点检表【参见本书第二篇品质部统筹四级文件】
(2)四级文件××-04-017 员工技能矩阵图【参见本书第二篇人事行政部统筹四级文件】
(3)程序文件××-02-20 实验室控制程序【参见本书第二篇品质部统筹二级文件】
(4)三级文件××-03-05 卧式插拔力实验机操作指导书【参见本书第二篇品质部统筹三级文件】
(5)四级文件××-04-153 实验申请单【参见本书第二篇品质部统筹四级文件】
(6)四级文件××-04-098 计数GRR【参见本书第二篇品质部统筹四级文件】
(7)四级文件××-04-099 破坏性计量GRR【参见本书第二篇品质部统筹四级文件】
(8)四级文件××-04-028 测量设备校准计划【参见本书第二篇品质部统筹四级文件】
(9)四级文件××-04-029 测量设备台账【参见本书第二篇品质部统筹四级文件】
(10)四级文件××-04-030 测量仪器履历表【参见本书第二篇品质部统筹四级文件】
7.1.6 组织的知识
组织应确定运行过程所需的知识,以获得合格产品和服务。这些知识应予以保持。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组织应考虑现有的知识能否满足需求,确定如何获取更多知识,并进行更新。
注:
①组织的知识是从其经验中获得的特定知识,是实现组织目标所使用的共享信息。
②组织的知识有以下两个来源:
a)内部来源,比如知识产权,组织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项目运作总结的经验、教训,得到和分享未形成文件的知识和经验,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改进结果,等等。
b)外部来源,比如行业标准,学术交流获取的知识,从顾客或供方收集的知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