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货币计量

我们在描述人、事物或动物的时候,经常会用到量词,如,一只兔子、一束花、一件衣裳等,“只、束、件”都是量词。同样,会计核算作为对经济业务的记录,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以什么量词来记录经济业务。由于经济业务代表的是一种价值的转化和运动,因此,会计采用货币计量的方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货币为基础,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而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等,只能从某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有了货币计量假设,所有财务报表都必须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比如,我国规定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对于企业花费1000万元购入的一栋五层建筑物,不能记载为“一栋房子”或者“一栋五层的房子”,而应记载为1000万元。与此相似,所有企业不管什么样的资产都通过货币计量的方式进行记录,这样,不同资产就有了统一的计量单位,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报表也可以相互进行比较了。如果各家企业分别用清单的方式罗列出自己的各种资产,企业之间的报表将不再有可比性,就像一只兔子和一根木头没法比较大小一样。

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中起到了统一度量衡的作用,对会计核算的实现非常重要,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用货币直接计量,比如,华为的研发能力、阿里巴巴的大量店铺、石油公司对资源的垄断。无法直接用货币计量的资源被排除在了财务报表之外,而这类资源有时候又是至关重要的,这样,财务报表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企业有时候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补充相关信息,如,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我国于2002年6月22日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半年度报告》中首次使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并于2005年12月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中做了充实和有效地修改。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虽然是对财务报表有益的、不可缺少的信息补充,但由于其统一规范性远不如财务报表,不同企业之间很难进行比较分析。即使对于某一家企业来讲,“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提供的信息仍然是有限的,报告使用者对于一些关键资源情况仍然无法得出直截了当的结论。从目前财务学发展的情况来看,这一问题或许永远无法完美解决。财务报告使用者唯一能做的就是除了阅读财务报告之外,还应该更广泛、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深入的进行财务分析。比如,一家企业的财务报表显示当年营业收入很低,净利润几乎为0,但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该企业通过市场拓展,已经为下一年签订了10倍于上年营业收入的合同,并且在一年内即可履行完成。这种情况下,我们只看报表就做出“这家企业经营较差”的结论是武断的。

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打开了一扇窗,却也为很多重要资源的记录关上了一道门。在现在的商业环境下,研发、技术、人才、商业模式、流量、市场地位、经营管理水平等越来越重要,但这些都不能直接用货币精确记录。在正式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中当然要严格遵守货币计量的要求,但我们在做选择和决策时,一方面要关注能够直接用货币计量的事项,同时也要考虑那些不能直接用货币计量的重要资源。决定一件事情走向和结局的,很可能是货币以外的东西,比如,一个企业能否成功,不在于账上有多少银行存款;一对新人能否幸福,不在于男方出了多少彩礼;一个国家能否独立自主,不在于GDP有多大。

在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家想讨论一个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获得了多少收益,却发现遇到了难题,因为他无法用已有的量词和名词衡量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于是他们发明了一个新的概念——效用,用于描述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在消费时,会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去作决定,从而尽量使自己变得更加快乐。经济学家看似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实际上,效用大小如何测量仍然是一个未解的问题。当我们把财务思维用于广泛的场景时,会遇到非常多的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情况,这时候,为了方便计算和描述,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经济学家创造“效用”概念的方法来应对。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精确的运算,只要按照财务思维的方法来梳理和思考问题,往往就能得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