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业务管理者的底层思维

在和业务管理者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业务管理者的经营、管理决策背后,其实是由其底层思维决定的。高层管理团队(特别是创始人团队)的结构决定了公司的战略方向,而高层管理团队的底层思维,决定了整个公司的整体思维。业务管理者的底层思维,决定了他们对人、对事的判断与决策,极为重要!

(1)收敛思维 VS 扩张思维

业务管理者,一般有两种思维:一种是收敛式的思维,一种是扩张式思维。

收敛式思维关注投入产出的精准性,往往先看到产出再确定投入,确保不出问题,稳定为要,注重把蛋糕切好,保证公平。扩张式思维更关注投入的方向与时机,先播下种子,然后交给时间,允许一部分种子不生根发芽,要的是概率性;他注重把蛋糕做大,蛋糕大了,大家都分得多,这里面的公平性、准确性不是他最关注的。收敛式思维偏重管理,扩张式思维偏重经营。前者较多做减法,可能会让团队的能量逐渐降低,而后者因为是做加法,更多的可能,是把团队的能量不断提升。

(2)自洽 VS 他恰 VS 续洽

李善友老师在《第⼀性原理》中提到一个概念:逻辑三洽。是哪三洽呢?它们分别是:自洽、他洽、续洽。

①逻辑自洽

有两层含义:⼀是这个信念的逻辑体系环节自身可以自圆其说其说;⼆是这个信念的逻辑与相关事实之间可以相互证明。

②逻辑他洽

就是信念所处的逻辑系统,要与周边相关的逻辑系统以及更深层次的逻辑系统保持⼀致。

③逻辑续洽

是指原有被证明暂时正确的信念,在时代和场景发生变化之后,依然可以保持逻辑正确。

业务管理者的思维层次,可以从这三种思维中得以区分。最差的业务管理者是自己的逻辑都不能自洽,更谈不上他洽和续洽了。良好的管理者能够做到自洽,但在他洽方面差一些。这样的管理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事情判断对,但放到系统性的环境中,可能会出错。

在自洽的基础上,能够做到他洽,那已经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了。如果管理者能把自己的业务逻辑说通,还能融入到整个市场、商业大环境中,来看自身的业务逻辑是否符合市场底层逻辑、商业底层逻辑。如果你的业务“小循环”放到市场、商业的“大循环”中,也能说得通、跑得通,那它基本上是成功率很高的。

卓越的管理者还能够做到续洽,就是他看到更底层的、穿越时间周期的东西,不因时间而改变。这时候,他往往站在天地运行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人性底层规律的源头来看这件事情,所以更有时间穿透性,当然极致一点的是永恒性。这样的管理者,可以成为长期主义者。

管理者的层级跃迁,其实最关键是这三个层次思维的跃迁。

(3)当位 VS 不当位

在易经中,卦象六爻的位次有奇、偶之分,阴、阳之别。初、三、五是奇位,也就是阳位;二、四、上为偶位,也就是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都称为当位,又称“得位”。当位之爻象征着遵循“正道”,符合规律,所以在爻辞中多以“吉”或“无咎”。不当位则悖逆“正道”,违背规律,多以“凶”、“吝”、“悔”。但是,当位与不当位在具体的一卦中,其吉凶的判断也并非必然如此。要看它与上下周围的关系,还要看它能不能“变”得“正”。

在看管理者的底层思维时,分析他有没有把自己的角色放在“当位”之处非常重要。即使是好的东西、对的东西,放在不合适的时间、空间,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甚至会招来负面的、消极的效果。所以,在我们评审新的市场机会,在新的销售项目立项时,往往会追问:“在这种场景中,我们的角色是啥,发挥的作用与价值是啥?”其实,这就是不断在审视我们公司在商业活动中所在的位置是不是“当位”的。

对待合作方的角色一样,有时候,你应该把对方放在第一层逻辑(圈层)里去考虑的,你却放在第二层逻辑(圈层),这就是不当位,不当位很有可能是“凶”,导致双方合作不成,一拍即散;“当位”了,则一拍即合。

在用人上也一样,你有没有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放对了、“当位”了,事情就会往好的一方面发展;而放错了,“不当位”,你就等着吃苦果,给对方擦屁股,收拾“烂摊子”吧。

(4)确定性管理 VS 不确定性管理

对于不确定性业务,其实要用适合不确定性业务的管理方式。对不确定性业务,要给予一定的弹性、灵活度,要给对方有灰度的空间,不然就没有创造性,没有让你惊喜的东西出现了,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对不确定性业务,要给予一定的权限与自由度。自由度代表了信任,会带来自我成就感,从而产生正向反馈,使能量可释放,并不断得到提升。

对不确定性业务,要敢于投入,而且要持续投入,这样才有开花结果的可能。而且,这种开花结果,很可能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你更容易收获到意外的惊喜,而非预期内的结果,它不是靠线性思维计算得来的。

对确定性业务,会有历史基线的参考,这时候更多讲究的是效率、精确性。所以,对不确定性业务,需要不断优化流程,关注人效、费效的提升。

用管不确定性业务的方法来管确定性业务,用管确定性业务的方法管不确定性业务,都是不对的。方法错了,一定会是反效果。

(5)先事后人 VS 先人后事

有的管理者,把事的逻辑掰得很清楚,但效果却不好,业务没起来,人也跑了。事的逻辑对了,不代表人的逻辑会对。而人的逻辑对了,事的逻辑也很容易对。——事情就是这么神奇。先人后事,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思维。特别对于市场、销售、客服等岗位,更多是对人的工作,要先看人的逻辑对不对,再看事的逻辑,有时候你根本不用看事的逻辑,因为人对了,事自然会对,或大概率会对。

管理者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认可与支持员工。这是不用花钱,但产出却最大的事情,很多管理者却似乎对此毫无意识,是他的管理盲区。看准对的人,要大胆给予支持与投入。最怕的,不是看不准人,受伤了,失望了;而是“遇人不淑”之后,碰上对的人,却不敢付出和投入,导致一次次错失真正的机会。

机会才是最稀缺的,而不是资源。机会是有时间窗的,而资源却不一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