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咨询师,分享他们快乐的同时,我一直在思考:A公司取得这么卓越的成绩,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呢?
是不是因为行业好?曾经有句话,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行业好,自然水涨船高获益。当初,A公司之所以选择这个产品,一个原因就是市场好,国内需求旺盛,有40%依赖进口。按经济学的知识,这叫供不应求。与之相反的是供过于求,这几年国内不少传统行业日子过的不好,原因是供过于求,所以国家天天嚷嚷要去产能。供不应求,意味着只要生产出合格品,销售不成问题。
但是这样的好行业,也不是所有人都挣到大钱了。当时有企业跟他们同期建设,设备比他们先进,但很久都无法开车生产。停工一天,就是设备折旧、员工工资以及市场机会的损失。还有其它一些企业,建厂更久,效益也不如他们。
另外,这两年有不少人都看到了这个产品,新建产能不少,既有老厂建新线,也有新进入的对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是不是工艺技术或者设备更先进呢?事实上生产工艺技术较为成熟。国内30年前就引进了一条线,过去技术保密,这几年已经慢慢公开。虽然各家在某些地方有自己独到之处,但是大的框架相差无几。
不过尽管工艺成熟,但是也不能保证一定出来合格品。化工品的工艺路线,我们简单理解就是中学的化学方程式,比如氢气加氧气生成水,这就是一个工艺路线。化学方程式在理论上行得通,但在大规模的生产中就不那么简单了。由于设备的影响,空气的湿度、温度等,甚至地形地貌,都会影响产品的生产制造,要么生产不出想要的产品,要么产品质量不合格。
是不是团队比别人的更好?公司地处三四线城市,行业属于危化品,公司也没啥名气,这些对于吸引人才本身不占优势;加上资金有限,也没有办法一下子招聘到大量的优秀人才。除少量中层干部采用有过管理经验的人员,其余全部采用校园招聘的刚毕业的大中院校应届毕业生。这些新毕业的学生缺乏经验、员工流动率不低、工资的平均水平并不高,总体情况也不占优势。
想来想去,我认为它的成功秘诀还是在于关键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激励。
首先是抓住了技术带头人的人选。在建厂初期,就考虑到,由于是新工厂,人工成本费用不能太高,但是在核心技术带头人的时间和代价不能省。早在项目筹备期时,就开始物色技术带头人。经过几方面的努力和对比,找到了业内的专家,事实证明这为公司后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备安装后,预料的问题果然发生了。设备开不起来。专家领着带着几名技术和设备骨干,找问题解决问题。据员工们反馈:有些解决方法看上去很不起眼,也不需要多大的开销,有时就是变化一个弯头,或者加了一个小部件,就大大改善了工艺,提高了效率。这些问题的解决,如果不是行业专家,恐怕要花上很长时间、很多金钱也未必能如此如此妥善地解决掉;靠的是专业知识以及对工艺的了解,才能准确判断问题的症结,以及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
靠着成熟经验的专家在现场蹲了快1-2个月。终于第一批合格产品出来了。之后不断的工艺改进、设备调整,质量越来越稳定、效率越来越高。同时不断地修订、执行操作规程。这也使得在去年的环保督查中,一次一次都合格过关。可以说,技术带头人在建厂初期启动设备生产合格品、不断技改提高效益上功不可没。
其次及时开展了关键人才的培养与激励。
如果说能开工只需要有技术专家带着几个骨干就可以实现,但是连续生产后,要保证持续安全生产、工艺操作不走样,仅仅靠一两个人就不够了。必须有一支核心技术骨干、生产骨干、安全管理的骨干组成的关键人才队伍才可以实现。
虽然,在开工前后,新毕业的学生送到相似的化工企业培训,但毕竟是设备不同,环境不同,现场不同,加上生产线一线工人流动较大,团队能力整体提升提上了日程。
去年我们合作辅导的课题是生产责任制的建设和落实。目标是要在生产团队中落实操作规程、安全纪律、卫生纪律。A公司有4、5个车间,每个车间有3、4个班组,每个班组有若干名员工。仅仅有制度还不行。但是要把每个人逐个逐个培养,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我们的策略是必须抓关键的人,重点培养和锻炼调度室和班组长。这些人都很年轻,全部是新毕业的学生,这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优点是有干劲、有热情,但是缺点是欠缺不少经验。比如这些班组长虽然都是从操作人员提拔出来的,操作技能在团队中比较出色,但是提拔为班组长后,如果管理团队,带动团队,如何推动制度执行,缺乏知识和技巧。有的人遇到一些问题态度出现问题了,开始消极;有的人则缺乏技巧。我们有一个子课题就是有针对性地提高班组长的能力,组织开展差别化的帮扶。
此外,还加大了对技改和班组的激励力度。关键人才的积极性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