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关于标准时间(STandard Time)

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是将人、物、资金等有限的资源通过各种科学的、合理的手段转换成顾客所需的具有新的价值的产品并提供给顾客,在充分的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获得最大的利益。

在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21世纪,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利润的获得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怎样的想方设法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已经成了企业的重要课题。

一、降低成本的的基本理念

1、降低成本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之一;

2、企业是追求利润的团体;

3、利润取得的途径:

利 润 = 销售价格 - 总成本

也就是说现代企业再也不能只依靠提高销售价格来追求利润比例,而必须通过持续降低成本的改善来持续获得利润。

4、产品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制作流程工艺是决定成本的要因之一;

5、降低成本不是临时策略,而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基本方针;

6、降低成本不是生产伪劣粗糙产品;

7、成本是指降低单位成本(不是降低期间成本);

8、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是优化成本的基本出发点;

9、管理、改善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动作,使其经济化,速度最大化。

二、成本累积过程

作为消费者,付出了金钱,希望得到所需机能、功效的产品。一般产品的价格,是在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多个销售环节的经费、利益等得出的销售价格(这里指的成本可以理解为成本)。由以下的公式可以看出成本的构成:

1、利 润 = 销售价格 - 总成本

2、总成本 = 生产成本 + 一般管理费用

3、生产成本 = 直接成本 + 制造间接费

4、直接成本 = 直接材料费 + 直接劳务费 + 直接经费

成本累积过程如图表5-1:

利 润

销售价格

销售费

总成本

一般管理费

生产间接费

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费

直接成本

直接劳务费

直接经费

在IE基础中,我们知道“简化和标准化意识”,当中提出了IE重点实施对象中的“作业分析及改善”,另外还提出了运用IE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测量及提高生产效率。

从成本理论中,我们可以更直观的看出,直接成本包含有直接材料费、直接劳务费以及直接经费。

直接成本 = 直接材料费 + 直接劳务费 + 直接经费

直接材料费:指用于购买原材料的费用(为购买材料而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等附加费用不计算在其中);

直接劳务费:是指劳动者付出时间,取得相应报酬的那部分。

劳动者分为:直接劳动者、准直接劳动者和间接劳动者。

直接劳动者:是指生产产品的人(可以理解为操作工)。

企业应当怎样的来管理直接劳动者的劳动意义,这直接决定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直接劳务费的多少。

直接经费:指用于购买直接用在产品上的其他费用,比如产品上使用的润滑油、产品固定用的胶带,粘接剂等直接材料所需的费用。

在直接劳务费的支出中,更准确地说,是指用于支付作业者在产品组装所花费的时间的相对应报酬(这也与当月当地区人均工资的比率相关)。

直接劳务费=组装时间(标准时间)×薪金比率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我们每月支给劳动者2000元(包括提供给劳动者的各种福利待遇之和),一月工作22天,每天工作8小时(28800秒);

由此得出:1秒 = 0.0032元

由此,我们开始建立1秒相当于多少钱的概念。我们开始确认我们工作的每1秒,是否没有被浪费掉。我们(管理者)是否应该思考怎样的去管理产品制作过程中每1秒的意义何在,想方设法的改善(缩短)产品的标准时间,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呢?

三、标准时间的定义及作用

这里所指的标准时间,是指生产一台产品所需的时间。这些时间须满足下列条件:

标准时间不是指一天的工作时间,也不是指一天的时间除以一天的生产台数;

标准时间不包含材料(零件)入库、出库时间;

标准时间不包含零件入库前的质量检查时间;

标准时间计算起始点为产生附加价值的最初动作,直至产品被包装完成为止,包装后搬送到货柜上的时间不能计算在标准时间里;

为了完成可产生附加价值的动作而必须进行的非产生附加价值动作,只能占产生附加价值总时间的10%~15% 。

1、标准时间的定义

对于标准时间的定义,根据行业的不同给出的定义也有所差异。但是说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一作业所需的时间。

1)机械技术者协会(美国)

是指有资格的作业者在有效的监督下,按照一般的速度,并且体验正常的疲劳和迟缓,按照指定好的方法,完成明确定下的品质和一定的工作量,所需要的必要时间,称为标准时间。

2)作业时间设定全国委员会(德国)

被分配的工作按照正常的效率来完成所需要的必要时间。但,前提是必须满足设备、工具具有正确的状态,且产品品质要求水准明确,同时有正确的作业方法。

3)标准时间设定专家

使用既定的方法和设备以及既定的作业条件,具有满足该工作所特定的适当要求的作业者,在不施加有害影响以及在可以发挥人体最大努力的作业步调下进行工作,完成1单位的作业量所必须的必要时间。

4)某著名企业

a.按照决定了的制造方法;

b.平均的作业者;

c.正常的作业速度;

d.以生产产品,满足产品品质要求为目标进行作业;

e.完成1单位的产品所必要的时间

2、标准时间定义中的关联概念

1)何谓决定了的制造方法:

是指在产品生产时规定了的必要的作业方法、作业条件、机械设备等。

2)何谓平均的作业者:

是指有正确执行所给予的作业的必要的知识和身体,并且,有充足的训练、拥有为完成既定的可达成的品質水准所需的充分的经验,集合这种作业技能和作业步调的代表者。

3)何谓正常的速度:

在没有奖励机制的刺激下,平均的作业者所使用的作业速度,按照这种步调进行每天的工作也不会引起过度的肉体上的、精神上的疲劳的速度。(要维持这种步调,就需要作业者更加努力)

4)何谓满足品质的要求:

能生产出满足一定比例的品质水准的产品(100%满足品质水准的要求几乎是不可能)。一定的比例可以是指成品率、良品率或者不良率。

5)何谓1单位的制品:

是指选择最适合的制造数量为1单位,如每1台、每1件、每1个、每1条、每1Kg、或者每x个/分钟、每xkg/分钟等单位作业下的作业时间。

3、标准时间的作用

对标准时间的管理,就是对直接劳务费的管理,时间就是金钱,相信没有人会持反对意见。但是,要怎样管理标准时间才可以降低直接劳务费的支出呢?采用怎样的手段、方法进行管理才合理呢?首先,我们来确认如下问题:

作业是否有指导书?(组装指导书、检查指导书、包装指导书等)

指导书内容是否按动作一步一步清楚列出;

作业内容是否步骤明确、易于理解;

公司是否引入了计算标准时间的体系;

公司采用哪种方法来计算标准时间;

是否有专门的IE人员来维护标准时间;

企业建立了标准时间(ST)管理体系,并且执行以上一系列的管理方法,标准时间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1)直接劳务费的计算基础

由产品的组装总时间和日工作时间以及日产量,计算出作业必需投入人数,再由月工资算出直接劳务费。虽然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不能算准确数字,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所以说标准时间是直接劳务费的计算基础。

2)预算作业人员的依据

在没有标准时间的情况下,针对某一工作来说,安排多少人来完成,那只能靠实测时间来判断了。实测时间的准确都取决于人的能力、熟练度及当时的作业环境,因此,难以避免人员配置不准确而导致效率过低出现浪费或过高出现勉强作业的情况,继而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3)进行工序设定、分割的基础

没有准确的作业标准时间,很难保证各个作业者之间的作业量均等,极有可能在分配作业时看似均等的作业量实际不均的情况,导致整个生产过程岗位不平衡,出现浪费的现象。确定了标准时间后,可根据目标效率来安排各个作业者的作业量及规划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

4)计算作业效率的必要数据

单个作业者的作业效率的计算:

作业效率=标准时间/实际作业时间

全体作业者的平均效率的计算:

全体作业效率=各工序标准时间之和/各工序实测作业时间之和。

得到各个作业者的作业效率后,我们可以直观的判断出各个作业人员之间的能力差异或者作业的分配情况。

5)进行作业改善的参照物

在得出各个岗位作业的作业效率后,通过与目标效率的对比来确定需要改善的对象。改善的对象不一定全是指作业者,有时还可以是作业编排的方法,也可以是作业的方法甚至是标准时间的再修正,也许大家都会有这么一种经验……作业看上去没问题,方法甚至是技巧也被掌握了,但就是没法跟上生产线节拍,这时我们可以从作业指导书中检查作业标准时间的计算是否准确又或者是哪个地方被遗漏、忽略了。

6)作业改善后改善效果计算的依据

当我们明白了效率低下是跟作业编排不合理,或标准时间计算不准确、作业项目遗漏导致标准时间不足等问题后,开始重新修正作业方法或作业标准时间,在取得直观效果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标准时间来计算改善的理论效果,从此告别只会做不知道怎样用数字来表达的改善效果的情况。

7)生产性评价依据

标准时间不仅可以评价作业效率,也可以评价全体生产效率的整体情况。比如异常处理人员的合理水平;修理人员的配置多寡以及生产线运转效率的计算。评价对象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产品为单位,还可以以生产线为单位。有了标准时间,有了效率,一切的比较就变得客观了。

4、计算作业标准时间的合适时机

并不是任何时期都适合计算产品的标准时间,在产品的设计阶段,计算标准时间是不合适的,在很多作业没有正是决定时,标准时间只能做大概的预测,因为产品的设计可能随时都会发生改变,比如零部件的增减,样式的变更,机能的变更等都会大幅影响产品整体的标准时间。其实,设计阶段的标准时间是在设计构想形成之时作为成本核算的一个内容应该提出,在设计开发时有一个目标成本费,当中会提出该产品使用的零部件数量,此时的标准时间按零部件的数量来计算,计算出来的时间值作为今后成本核算、工艺编排、人员投入、生产设备投入提供参考。

另外,在产品生产没有达到一般的稳定水平之前,也不适宜计算标准时间。此时的标准时间也是通过参考设计时提供的原始标准时间加上产品在试生产过程中测得的实际作业时间作为参考来进行生产。

因此,计算作业标准时间的适合时机可参照下列基准来实施:

1)认为该产品生产能力较为安定的时候

比如品质问题比较少,安定的时候;或者是作业者熟练程度到了一定的水平等;

2)按可能达到的水平来设定时间

这里指的“可能达到的水平”是指排除作业空间、训练、治工具、设备等可能改善的因素下的水平。

四、作业标准时间的构成

作业标准时间内含各种不同范围的时间值,譬如作业过程中的疲劳恢复时间,生理时间,异常处理时间等内容,但作业标准时间的核心时间应该属于能产生附加价值的作业时间,我们称之为净作业时间(纯正的有效作业时间)。

1、关于作业标准时间的构成直观的表示方法可参看图表5-2:

2、作业标准时间的名称解释

1)标准时间

按照标准的作业方法为基础(WF基础)进行作业后动作时间的总和。

2)主作业时间

包含在标准时间里的时间之一。是指具有作业的直接目的或者是使零件、材料发生有用的形变、质变等变化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3)附带作业时间

是指为了作业的目的而发生的有利于作业进行的间接时间。

4)余裕时间

分作业余裕时间+生理余裕时间+疲劳余裕时间(余裕时间所占比例为净作业时间*10%)。

3、作业标准时间的名称及所包含的内容,见图表5-3:

图表5-3:标准时间关联项目的计算方法

时间类别

计算方法

使用方法

A:净作业时间

采用AWF分析或套用长期经验积累值后计算出来的动作时间的总和

B:主作业时间

A×(1+余裕率)

余裕率=10%

生产性测定基准,工程分割、设定

C:标准时间

直接作业时间+修理时间+准直接时间(岗位顶替时间)

D:实测时间

一个一个的动作(工程)用秒表等测得的实际作业时间

和B作比较,做改

善作业的参照

E:所要时间

标准时间/推测的工作效率

计算人员

计划预算

成本预算

F:实际时间

生产实际需要的时间=

投入标准时间/生产量/节拍

和B对比

和G对比

G:目标时间

目标时间

标准时间/目标生产效率

实绩、目标评价

4、余裕时间比例

1)作业余裕(3%)

复杂的作业时间的浪费(突发问题、非周期性问题、设备、治具、工具、计测器、零件偶发的延迟时间)。

2)生理余裕(4%)

上洗手间、擦汗、喝水、其他的生理时间

3)疲劳余裕(3%)

作业中固有的用于恢复体力的时间(可以根据作业强度、作业环境的不同作适度的调整)

4)一旦企业选定余裕时间比例,将直接通过净作业时间的计算结果乘以比例获得,不再单列各项余裕比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