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误区
图4-9 价值观的两大误区
1.以偏概全
许多企业把文化手册上的几个词当作企业的价值观,事实上,写在文化手册上的价值观只能说是企业的主流价值观,不是全部,在主流价值观之外还有很多隐性的假设。
例如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就意味着我们要认同“成人达己”的价值观,就意味着当“服务领导”与“服务客户”冲突时我们要优先“服务客户”,还意味着“谁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大,谁应该分到的价值就越大”。这些理念都是相互关联、不可缺少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在理解价值观时,都只是盯着字面的几个词,不去思考字面背后的内容,这就导致价值观很难落地。所以,价值观要系统理解不可以偏概全。
2.错误使用价值观考核
为了使价值观能够落实到员工的行为中,很多企业开始进行价值观考核,但考核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到底应该采用“5分通关制”,还是采用“是与否”的打分方式?如果采用5分制,出现大多数人都打3分的情况怎么办?价值观考核该不该和绩效考核一样占一定权重?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价值观理解错了。我们所谓的价值观考核,其实质是劳动态度的考核。
价值观通常是经历漫长的岁月形成的,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只有是与否,没有程度之分,无法用5分制考核,通常是在招聘阶段进行考察,尽可能把价值观一致的人招进来。
但劳动态度不一样,它受员工认知、领导风格、团队氛围、工作环境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有好与差以及程度之分,通过劳动态度考核可以督促员工按照价值观的要求行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
通常情况下,员工的劳动态度都是合格的,所以大多数员工得3分就很容易理解。但劳动态度考核得分高,只能说明该员工的态度好,不一定就表明其业绩好,所以劳动态度考核不能跟业绩考核一样占一定权重,通常是将其独立计分,并作为奖金分配和干部晋升的前置条件。详细的操作方法,笔者会在落地篇章介绍。
(2)正确的理解
1.价值观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而成的心智模式
价值观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逐步形成的关于“什么是价值及如何获取价值”的心智模式。
何为价值?有人认为金钱是价值;有的人认为权力是价值;有的人认为成就他人是价值。
无论何种价值,归根溯源都是人的需求,价值观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层的利益关系,只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需求会做出不同的优先选择,判断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时,通常要看他在冲突中如何选择。
如何获取价值?有人坚持利他主义,有人坚持利己主义。这是两种基本的价值观,企业中很多矛盾和问题都是因这两种思维的冲突而形成。
“什么是价值,如何实现价值”,是人们必须思考的基本问题。这两个问题,经由不同的人、不同的认知,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自身的调节,形成了稳定的心智模式,并用这些心智模式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2.价值观分目的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到价值观包含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价值、如何实现价值。
现实中,很多人在谈价值观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谈的价值观主要是讲“如何实现价值”,例如客户至上、持续创新、团队合作,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工具价值观”。
关于“何为价值”,其实是说我们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可以将其理解为“目的价值观”,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使命”中。
对于员工来说,企业使命表达的价值不代表个人追求的全部价值。除此之外,员工还要追求财富、权力、成就、荣誉等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价值观时考虑员工个体的价值追求,这样企业的价值观才更容易被员工接受。
3.企业价值观要顺应天道
企业可以追求利润,也可以追求荣誉,可以走“贸工技”路线,也可以走“技工贸”路线。在价值观方面,企业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但有一条禁忌是绝不能触犯的,那就是违反客观规律。
所谓的客观规律就是自然界和社会界已被人们所证实的规则,相当于稻盛和夫说的“天道”。
例如如果企业奉行的是“不劳而获”的价值观,肯定经营不长,因为世界中存在能量守恒的定律,不可能让一个企业长期不劳而获。
相反,那些深谙天道、顺应客观规律而为的企业,往往能从中获益良多。例如华为把“熵”的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中,确立了“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价值观,不断激发组织成员奋斗,对抗人们天然的怠惰。
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都是发现和顺应了某些客观规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