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高价格产品——低市场占有率——低销售费用比——盈利,这个路径是百威、嘉士伯、喜力等洋品牌的道路。零售价格高产品的规模化小,反映的是品牌与品质被消费者的认可程度。其盈利路径的逻辑是:
第一步:高价格产品。
在产品与品牌的关系上存在种种误读,认为品牌决定产品就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其实,没有高度差异化且高品质的产品,绝不可能形成高溢价的品牌,这个常识无论在哪个品类都是如此,在啤酒这样的“非高科技”品类上也体现得很明显。
百威、喜力、嘉士伯、科罗拉、健力士这些享誉全球的啤酒品牌,无一不是依靠一款长寿品种:设计风格、口感等随着地区与时间略有变化,而产品内在的特性、品质,应该说是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同时,保持整体不大变。这种不变中求变的产品,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断精益化的长寿产品。
人的感官是敏感的,只是在受到购买力等因素影响下,才会改变感觉方向选择低价格产品。在具备购买力的环境下,感觉一定是向高品质、差异化发展,这是中国消费升级给啤酒企业的第二次产业机会,即借产品价值创新重塑品牌。
第二步:低市场占有率。
这里的低市场占有率是指按照啤酒总量标准的低占有率,但高价格产品必须取得细分渠道(消费场所)的高占有率,否则无法形成强势品牌。
百威、嘉士伯等在进入中国早期,依靠的是占据高端餐饮、高档宾馆等细分渠道,现在则主要依赖夜场渠道、KA卖场等维持品牌影响力。百威在餐饮、家庭消费的影响力是国际品牌里最强的。
高价格产品必须与高消费人群及场所匹配,才能实现品牌落地,形成规模。本土品牌里的夜场产品、包括只做夜场的国际品牌如银子弹等,就无法形成强势的高价格品牌。
第三步:低销售费用比。
高价格产品的盈利来源,不是低费用投入,而是由于高价格,使销售费用比降低。举例来说,同样是销量1000箱的店,单箱投入50元,每月单店投入都是5万元,对于百威来说还能赚钱,对于本土品牌就会亏损。因此高价格产品的市场,实际是高价格摊薄费用率,从而挤出竞争对手实现销量。
这个盈利模式的核心很简单,高价格产品的规模化。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这样:越是简单的事,越难做到。这些能维持单品高价格,又有巨量规模的国际品牌,无一不是在市场里历经几十年、过百年风雨的品牌。
任何一个产品,如果能获得定价自由权,无疑是盈利的保护伞,如手表、白酒等。啤酒的高价格其实没有多大的自由性,以当前消费水平来说,就是非现饮零售价格在6元/瓶(含听装、小支酒)以上,餐饮零售价格在10元/瓶以上的产品。能满足此条件的啤酒品牌及产品,只有百威、喜力、嘉士伯、青岛纯生,夜店销售的品牌如科罗拉、银子弹等除外,其他不具备规模的高价格品种如雪花晶尊等也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