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原文解释】话多不如话少,多说话容易失误多,说话要遵照事实,实话实说,不可以用花言巧语迷惑他人。
在学生时代,由于没有多少利益交集,人会显得比较“单纯”。工作以后,同事之间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多了利益的共享,彼此之间相处就会显得比较“复杂”。从整个群体上看,还是毕业的那些人,并没有变,怎么就“复杂”了呢?如果说复杂了,那是每个人都复杂了,包括我们自己!角色和环境变了,对同事的一言一行变得敏感,有时容易产生歧义,从而引起矛盾。所以,我们应该把握的原则就是少说多做,话多不如话少。
言多必失,我们平时不需要说太多话,应该留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在适当时机,说一些有深度、有见地的话,那才会有分量。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和技巧,需要的是真知灼见,而不是一大堆的废话。
诸葛瑾是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大臣,平时话不多,但常常在紧要关头,说几句有分量的话。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孙权误解,要被杀头,众人都向孙权求情,只有诸葛瑾一言不发。孙权问他为什么不说话,诸葛瑾说:“我与殷模的家乡遭遇战乱,所以才来投奔陛下。现在殷模不思进取,辜负了您,还求什么宽恕呢?”短短几句话,就让孙权感到殷模不远千里来投奔自己不容易,即使有过错也应该原谅,于是就赦免了殷模。
“佞巧”就是花言巧语,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同事之间交往诚为贵,要讲究客观事实,不可为某种目的而添油加醋。
花言巧语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为了谋求自我的不当利益。看到利益和机会,脑海中想到的全是自己,把别人抛到一边,进而想在领导和同事面前拔高自己、贬低他人。对领导百般奉承、巴结,这在同事中是最令人反感的,自以为很聪明,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根本隐藏不了。
其二是看不得别人好,对别人的成绩容易起嫉妒心。看看当前的流行词“羡慕嫉妒恨”,为什么会产生这个词,并不仅仅是自嘲和半开玩笑,它确实反映了同事间的心态。嫉妒心控制不好,就会找机会给别人背地里“泼冷水”。
要有正确地对待他人成绩的心态,佛家讲“随喜”,就是发自内心里的赞叹别人做出的成绩。所以,遇到能力强的同事,不应该挖苦打压,而应该多学习,在众人面前多赞扬他的成绩,这才是恰当的做法。
我们经常说,同事关系复杂,人心变了,其实复杂的是自己的内心。只要多审视自己,坚持内心真诚,言行一致,对别人做出的成绩随喜赞叹,别人做的不当之处不放在心上,就会发现同事之间很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