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家古龙曾经说过,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人物,但你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便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这话用在并购的研究上也是十分恰当的。对于并购的研究,其专业的侧重点多有不同。这些多样化的研究,并不存在哪一种更加高明的问题,如果说有什么差异的话,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如果作者能够结合自己的专长,从其所熟悉的理论和实践出发,考虑问题和观察问题,其著述的效果当然会更加好一些。从读者这一方面来看,能够有机会博采众家之长,无疑将增进自己对于复杂的并购问题的理解。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由周春生先生撰写的《融资、并购与公司控制》一书,作为MBA教材,在众多的并购同类书中与众不同,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独特的视角,即从金融角度来讨论并购的问题。根据出版社编辑的介绍,在该著新版中作者调整和改写了有关中国资本运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以体现资本市场的新变化和法律法规的新要求。此外,还对相关案例进行了重大调整,增加了一些相关跨国资本运作的案例,以反映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和中国资本运作的最新动向。在中文文献里,能够多次再版、销量过万的并购专业教材并不多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该著确有其过人之处。
这首先是一部以金融问题为重心的并购专业教材。该著作者的学术专长是金融投资、证券市场、资本运营与金融衍生工具分析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教材的重心之所在。在全书18章中,有差不多超过一半的内容是在讨论金融问题或并购中的金融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它似乎不像是一部专门的并购教材,但是作者所讨论的金融问题,比如价值评估、融资工具和方法、股票发行和国内外上市、资本结构、杠杆收购及资本运营等,实际都与并购有关,其中有的问题甚至是并购交易中的关键问题。
这些问题在其他同类并购著作中很少有如此全面而深入的讨论,这对于希望侧重了解并购中价值评估、融资和资本结构等问题的读者,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在第5章中,作者讨论资本结构问题,围绕着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个命题,分别从负债经营、税收及财务杠杆等着手,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类似的讨论在这部教材中比比皆是,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也能够启发读者做进一步思考,从而增进了读者对于并购相关问题的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其次,这部教材在内容的编排和文字的表达方面自成一体。与大多数并购专业著作和教材不同,这部教材的内容并没有因循传统的结构进行布局。传统上,讨论并购问题一般是按照交易流程展开,即交易前的战略规划、交易中的尽职调查、估值、交易结构设计和谈判及交易后的整合。而该著则以资本结构等金融问题统领全书,只是在几个章节中专门讨论了一下并购的理论和实际操作问题,几乎未有花太多篇幅涉及并购后的整合。不过,作者倒是用两章来讨论有关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的法律监管。并购重组的法律问题算是该著的一个重点。
在语言文字方面,这部教材的风格值得一提。大概因为作者宏观驾驭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并且也长于书面表达,所以整部著作虽然篇幅不小,但是仍然给读者以较有条理的感觉。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原理或理论问题的阐述,寥寥数语,提纲挈领,真的是达到了简明扼要的效果。即使是专业性很强的金融问题,作者也能够深入浅出,单刀直入直至问题的本质。
另外,这部教材吸收大量中英文文献成果的精华,在图表、引注、参考文献和术语索引的使用上符合国际学术规范。虽然这些问题与教材内容本身比较起来并非实质性的重要,但是从这些细节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经过专业的训练并且具有较为严谨的治学态度的。
我们可以以“参考文献”部分为例予以说明。在现有的众多中文并购教材中,有不小比例的教材仅仅根据十几项或几十项纯中文参考文献就编著而成。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参考文献的排序是有一定规矩的而随性而为。这就难免给人留下东拼西凑的印象。而这部教材不一样。其所参考的中英文文献超过200项,其中大多数是较为权威的英文文献。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文献的排序是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而做出的。另外,在每一张所引用的图表和案例之后,一般都标注有资料的来源或出处。在形式上,这部教材充分体现了认真、严谨的态度,其规范意识较强。
这是一部MBA教材,首先适合并购专业课学生选用。当然,对并购相关金融问题感兴趣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总的来说,该著通俗易懂,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并购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