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经典名著,是第一个深刻、系统阐述太极拳技理的著作。此论以阴阳理论为指导,论述了太极拳的原理、特征、练习方法、注意事项,分析了太极拳在练习和应用中容易犯的毛病。其中许多句子,成为后世的经典名句。
太极者无极而生。
太:易经词语,当作“无穷尽” 讲。极,极限,顶端、最高之意。者,代词,多指人或事,或物。这里意指太极拳。其意是说太极拳为各种拳种之首。无极而生,“无”, 指没有讲。其意是说根本没有限度,无始无终,包罗万象,故曰无极。此句阐述了太极拳原理。
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改变原来的位置或姿态,静,停止,跟“动” 相反。机,事物发生、变化的枢纽。其意是说太极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枢纽和根本。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是太极的关键。练功时,立身泰然,抱元守一。静,神明不测。动,浑然不知。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无论如何变化,均不离此。此句阐述了太极拳原理。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动,发生了变化。分,分开,与合相反。其意是在练习或应用时,动静相间,遇敌欲制己时,则将其劲化开,使其力不能直达己身,动之则分也。当停止运动时,均有阴阳虚实寓其中,相聚一处,泰然自若,抱元守一,谓静之则合也。此句阐述了太极拳的基本特征。
无过不及 随屈就伸。
无,没有之意。过,逾也。不及,未至,没有达到标准之意。随,紧跟之意。就,凑近,靠近之意。随无逆也,就即知也。过与不及皆为失中。则阳亢阴睽,未能有合也。太极拳于屈伸分合等处,若运劲“过”,则生顶抗等弊,“不及”, 则有丢偏等病。欲求不即不离,则应随之而伸。此句阐述了练习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人刚我柔谓之走 我顺人背谓之粘。
人者,指对手、或称为敌。刚,指刚强有力而言。柔,是指不僵硬,与刚相反。走,在此是指化的意思。化,是指性质或形态的改变。此句的意思,是指以柔顺改变对方的进攻方向,不为人所制。顺者,自由便利,背,即受限制不自由不便利。粘者,跟随不舍之意,取制敌人之力。此句阐述了走与粘的概念和特点。
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
此句阐述与人接手,动作之迟速,当随人动作的快慢程度而宜。但必先识人之迟速程度,体察对方的动机,方能因应咸宜。只要真正懂得了太极内功的原理与技巧,不管对方如何变化,均得一理而万事毕。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渐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欲然贯通焉。
此句阐述练习内功太极拳的过程,不可急而躁进。内功太极拳之妙用在于用劲,而劲全在于无形。内功太极拳虽属小技,然执涂人而语,以升堂入室之奥妙,未有能豁然者也。故练习此拳者,应先从拳架模仿师之姿势。姿势正确,须求各姿势互相连贯精熟。拳路熟,再求各招数之用法。着熟矣,其用是否得当?用均得其当矣,其劲是否落空?劲不落空,乃真如着熟。再由推手以求懂劲,研究对方动作,轻重迟速,及劲行之趋向、方位,久之自微懂而略懂,进至于无微不觉,无处不懂,至此方称为懂劲。懂劲后,不求用招,而招自合,进至无劲。非招,无招非劲,渐至不需用招,只须用劲,再至不求用劲,而劲自合。以意运劲,以劲运身,精神所至,盖莫能御,则渐至神明矣。但非数年纯功,难以运通。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虚,对实之称,实,即僵滞难巧矣。顶,即指头顶,亦曰囱门。道家称作泥丸宫、上丹田,盖藏神之府也。大脑主思想,小脑主运动,故以支配神经为主宰,其地位非常重要,宜为修养者所注意。练内功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兼修,运动时须运智于脑,贯神于顶,使顶上虚灵若悬,以宜练神。头为身之纲,纲举目张。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骨顺遂,一有所动,全身一致,前后左右无滞矣。
丹田,穴名。道家称谓丹田有三:一曰头顶以藏神;二曰居中以藏气;三称脐下以藏精。而拳论是指下丹田(脐下三寸),经常深呼吸使气归纳于此,自能气足神旺。《黄庭经》云:“呼吸庐外入丹田。”审能行之,可长存。盖常人呼吸短促,每至中脘而回。皆因中脘横隔膜的作用,不能达此处,因之循环迟缓,肺力薄弱,不足以排体中氮氧,血脉不能红活。此乃人之寿命关系至钜。老子曰:“天地之间其忧龠乎?”又曰:“虚其心,实其腹,盖吐故纳新,归根复命。”吐故纳新,吐腹中之浊气,纳吸新鲜空气也。根,根蒂,系指下丹田命门精气也,规复者以意逆志于此也。以心意导精气于下丹田,以施烹练也,久之自能延年却病。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以,习练内功太极拳者,沉气于此,则腿脚根深而稳重。但沉须徐徐而下,在有意无意之间,非若外家练法用力下沉,外掤小腹也。倘或不详其方法,易患肠疝诸症,习者不可不知。此句话的意思,在于阐述练功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偏,颇失中也。倚,赖失正也。隐,藏也。现,出现、表现也。忽隐忽现者,神而不测也。其意,一指身体姿势,二指神意气之运动。若有意无意,使神意气全身贯通,无过不及,令人不可捉摸。练至纯熟,便易领悟。立身中正,无不是之处。但均须含活泼之意,富自然之趣,过于矜持,则神气凝滞,姿态呆板,运动不能灵活,故动生障碍矣。此句阐述练功过程的注意事项和要求。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吾隐现无常,故以吾力在左,必加重吾左方之力,必失平衡,吾则虚以待之,令彼力落空。彼揣吾右方有力,予以擒制,吾即虚实易位,随机善应。此句阐述应用之时,要随机善变,避免顶抗之弊。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仰,升之意;俯,降之意。彼欲提吾使上,吾随而高之,彼欲俯已使下,吾即随而降之,彼随失重心矣。此句阐述与上句之意雷同。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进,前进也;长,伸舒也。退,后退也;促,逼迫也。吾前进时,倘彼顺领已劲,吾则以意长身以随之,使无可避。若彼后退时,则进而逼迫之。此句阐述了应用之方法,以上句相承。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羽,翎羽;加,增之意也。落,附着之意。即善太极内功者,感觉反应敏锐,稍触即之,稍纵即逝,虽轻如一羽毛,一蝇虫,微触已身,亦即知觉,趋避而不令加身也。此句阐述太极内功所练应达到之境界,或称标准。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人,指对手;太极内功练至纯熟,虚静则阴阳相合,灵敏则阴阳互济。彼稍一动作,吾无有不知,我之动作,彼则难知也。此句阐述太极内功的神奇妙用。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英雄,特指太极拳家。凡与之接手者无不败北。其原因就是熟练掌握了内功太极拳的应用技法。此句阐述了学好内功太极拳的作用和意义。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
旁门,是指太极拳以外的任何拳种。姿势各异。此句说明了武术派别繁多,身法技法都不同。
盖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竟管姿势各异,但在技击时仍是重视力量和速度。此句说明竟管派别不同,手法各异,但都是壮弱、快慢之别也。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
谓之力大与敏捷,二者均为天赋的能力。此句说明天赋之能与内功太极拳的区别。
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不是由习而能的。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 ,显非力胜。
考察分析“四两拨千斤”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明显不是依靠自身的自然力量。此句揭示了太极内功以小胜大的科学原理。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
古时称七十至九十岁之龄人为耄耋。看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尚能胜众,不仅仅是持手足快速而已。此句列举太极内功老者胜众的例子,阐述太极内功的威力。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符合太极的标准。灵活无滞,运动起来如车轮一样。此句阐述了太极内功的训练要求和标准。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偏,指一端也。是指分出虚实之意。这样就能做到顺随灵敏。反之,不分虚实即为双重之病。运用就会滞缓。此句阐述了太极内功训练过程应注意的事项。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
用功虽刻苦,如不悟双重之弊,犹未学尔。此句阐述了不能运化的病症之所在。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如能懂得阴阳,并能熟练运用,就能避免双重之病。制敌劲时谓之粘,化敌劲时谓之走。此句阐述了避免双重之病的方法。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得了阴阳互换、阴阳消长之规律,以虚济盈,不失其机,乃真懂劲。此句阐述了弄懂阴阳之间的关系,是为懂劲的前提。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
懂劲后愈练技艺愈精,认真揣摩,默而识之,有余师矣。此句阐述了练与悟结合是提高技艺的关键。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本,根本,原来。舍,放弃。按照太极原理,要舍己从人,从人则活。但是很多人或很多时候却不是这样,误区在于舍近求远,自作主张。不得机而妄动,动则受制于人。此句阐述太极内功弊病的原因。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差之虽微,但却谬误甚远。此句阐述太极内功的微小差错,都会导致太极失去真义。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习练者在练功时要仔细,注意。此句阐述在练功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弊病的出现。